那些年的“快递”琐忆

镇江日报 第10版:西津渡 2025年02月28日

  

  

  

  

  □ 于锡强

  

  “快递小哥”是对快递员的美称,戴着头盔游走穿行在大街小巷里,为服务消费者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镇江快递虽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民信局,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市面上个别行业里也有送货上门的便民服务,类似于今日的快递。那时马路上时常能看到有人骑一部脚踏车,书包架两边各挂一只特制帆布包袋,要么小板车拉或手拎提盒等,一看就知道是送货上门的。

  天刚蒙蒙亮送奶工就穿梭在大街小巷里,骑着满载牛奶瓶的自行车来到订户家门口,取走放在门口奶箱的空奶瓶,换上新鲜牛奶。

  在童年记忆里牛奶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喝牛奶。奶瓶上有两道封口,最外面的是一张类似蜡光纸的薄纸,印有镇江牛奶场及牛奶商标的图案、日期,封纸用一根细绳箍紧红蜡封上。揭开招牌纸之后,则是正圆形的白纸板密封瓶口,即便把奶瓶倒转过来,牛奶也不会渗漏出来。凝结在瓶口四周和白纸板上的牛奶脂肪,往往是孩子们的最爱,一口舔下去的美味,成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生子女大批出生,牛奶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订户猛增成了紧俏货,供不应求,牛奶场不再送奶到户,由订户到指定地点领取。后来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各品牌的牛奶纷纷提高服务质量,又恢复了送奶。

  “送药工”也是“快递小哥”的一种,那时患者拿着中医院或诊所老中医开的药方到药房或药店配药。多数人拿回来自家煎药,一包包放入砂锅熬煮,有先放或后下的讲究,还有沸后文火再煎多长时间的要求,普通人操作十分麻烦。那时药店也可代客煎药,如公济药店旁的小杨家巷内有煎药间,还负责送药上门。中药要分两次煎,分头煎、二煎,并要趁热喝,因此要分别灌入红、绿两只不同颜色的小保温瓶里,常吃中药的患者就知道红的是头煎。送药工每天把这些小保温瓶放进分隔的帆布袋里,骑上车子送上门并收回隔日的空瓶。后来医院药房也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送煤工”从前也有很多。以前大部分居民烧煤炉,烧的不是煤球就是煤饼(蜂窝煤),每月买百十斤煤球是个重体力活,那些老弱病残或工作忙抽不开身的就需要送煤上门,只需到煤球店拿购煤证付钱,说好地址、姓什么,送煤工就会送过来。送煤工身穿围裙拉着小板车穿街走巷,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也顾不上擦,用竹筐装的煤球每筐五十斤,他们双手一拎就搬走。若是一百斤就用扁担挑起两只竹筐。那时的镇江巷道狭窄老房子门多,门槛也多,搬煤相当吃力,后来用木格箱装蜂窝煤,态度好的送煤工临走还会帮助扫清洒落的煤屑。

  还有送水工,新中国成立初自来水尚未普及,人民政府为方便老百姓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设立了52个水站,去水站可自己挑,大桶一分钱、小桶八厘。也可叫人送水,需另加力资,挑水工都拥有固定的客户,招呼一声就能送水上门。挑水工晃动着扁担,迈着小碎步不紧不慢地穿行在深巷的石板路上,笃悠悠地将居民水缸加满。

  酒楼饭店也有送货上门,当然“跑腿”的差事大多是由学徒的做。拎着几层的提盒将菜肴或面点送到预订的地点或人家,大多是老顾客按老规矩送,与现今的“外卖”差不多。

  如今已经进入网购时代,小到快餐、副食品、衣服,大到家具、电器等,样样都可以快递。真是太方便了,不过昔日逛商店的乐趣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