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蕾 摄
□ 钱续坤
民间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时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禳灾、纳祥转运的日子,二月初二又有“游春节”“踏青节”“挑菜节”“迎富节”等诸多美称。
先说“游春节”。“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白居易的这首诗表明二月初二于当时就已是个出游踏青的好日子。其实,二月初二游春的风俗最早流行于蜀中一带,后来逐渐扩散至关中、江浙等地,从民众到士人,从达官到皇家,都非常重视,是首个全民亲近自然的节日。李商隐的《二月二日》就记录了蜀中的游江风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至于“挑菜节”的风俗,亦始于唐代。宋人朱胜非《绀珠集》引《秦中岁时记》载:“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游观极盛。”如果能够真的可以实现穿越,那“挑菜节”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二月初二,阳光明媚,和风拂煦,人们成群结队到野外摘取野菜,不仅玩得高兴,而且可以收获餐桌上的美食佳肴,同时还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与“财”谐音)。在诗人们的笔下,“挑菜节”变得更加浪漫,郑谷《蜀中春雨》诗云:“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刘禹锡《淮阴行》诗曰:“无奈挑菜时,清淮春浪软。”这两首诗都吟咏到了“挑菜节”,并且一个在蜀中,一个在淮阴,可见当时“挑菜节”在全国的普及程度。
“迎富节”的名称出现是在宋代,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校牙饧,人日则有煎饼,上元则有丝龙,二月二日则有迎富贵果子,三月三日则有镂人……”“迎富贵果子”点明了“迎富”这一节俗。宋代魏了翁的《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歌反映得更为鲜明:“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除了上述四种,二月初二还有“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中和节”“簪花节”“花朝节”等美誉,同时还有“剃龙头”“起龙船”“引田龙”“围粮囤”“使耕牛”等民间习俗,江南一带还有吃“撑腰糕”的风土人情。清代蔡云就有诗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所谓的“撑腰糕”,其实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过去每到二月初二这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