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个萧瑟的秋日,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沿着斑驳的石阶缓步而行,山巅处,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楼阁静静矗立,吸引着老人的目光。这位老人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辛弃疾,而这座楼,因山得名北固楼。
北固山,北临长江,雄峙江边,地形险要,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在此修筑铁瓮城,将治所从苏州迁至镇江,从此,镇江成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东晋咸康年间,南徐州刺史蔡谟于北固山顶建造北固楼,用以加强长江沿线防御。在长江中下游的江东地区,北固楼是长江边上最早建成的楼阁,堪称“江东第一楼”,它与“岳阳楼”“黄鹤楼”并列为“万里长江三大名楼”。
伫立楼前,凭栏北望,江涛滚滚,水天相接,历代帝王,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辛弃疾突然想到了孙权,他仿佛读懂了近千年之前的东吴大帝。此时的南宋朝廷正如近千年之前的东吴政权一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镇江知府的辛弃疾,正踌躇满志地进行着北伐抗金大计,而镇江城,凭借着长江之险,也成为南宋与金人对峙的重要防线。辛弃疾渴望着金銮宝殿上的高宗皇帝也能像孙权一样重振雄风。
那一年,孙权年仅二十七岁,却已执掌东吴大权近十年,随着一幕幕联刘抗曹的历史大戏徐徐拉开,年轻的东吴大帝孙权扭转了战局,也赢得了历史,最终,孙刘大军火烧曹营,“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奠定。
“歇驾止行警,回舆暂游识。清道巡丘壑,缓步肆登陟。雁行上差池,羊肠转相逼。历览穷天步,矖瞩尽地域。南城连地险,北顾临水侧。深潭下无底,高岸长不测。旧屿石若构,新洲花如织。”
公元544年,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楼,惊赞北固山地势之险要,景象之壮观,一首《登北顾楼诗》有感而发,他改“北固楼”为“北顾楼”,并御笔题书“天下第一楼”。梁武帝是一个幸运的皇帝,夺取帝位颇为顺利,而且在位四十八年内江山相对稳固,出生于花团锦簇的六朝世家,成长于繁华稳定的帝都南京,如果不是晚年的侯景之乱,梁武帝应该算是个太平天子。
侯景之乱后,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均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长江之滨,北固山巅,千古名楼北固楼渐渐湮灭在历史的动荡之中,而那些帝王将相、英雄侠士的铁骨豪情则被北固山裹挟着,俯视着镇江城的荣辱兴衰,见证着历史转变的玄机奥秘。
此后又经历了几个政权的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直至晚唐时期,诗人张祜成为北固楼的又一个有缘人,他见证了北固楼的复建。“蹑石攀云一径危,粉廊朱槛眺江湄。青山半在潮来处,碧海先看月满时。树色转烟城斗峻,水光浮草岸遥卑。西楼又起公羊意,坐对寒潮向渺弥。”一首《题润州李尚书北固新楼》描绘了重修北固楼后的满眼风光。
晚唐时的润州刺史李德裕为官数十年,深得大唐皇帝倚重,他对北固山情有独钟,在北固山复建北固楼,试图恢复北固山往日的雄风。他在北固楼侧建甘露寺,寓意“天降甘露,福泽于民”。他建石塔,将原藏于金陵长干寺内的佛祖舍利移来瘗埋于石塔之下,希望佛法宝物能够永护此山,永护他管辖着的这片镇江城。
诚如李德裕所愿,唐以后,镇江城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北宋时期的镇江城,商业繁华,生活富足。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杭州,宋金南北对峙,所有物资粮饷都要经过镇江中转,镇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达于极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又一次登临北固山,楼阁还是那座楼阁,江水还是那湾江水,但世易时移,政治斗争的险恶,朝廷皇族的软弱和自身处境的孤危,此时的辛弃疾颇感疲惫,他知道,北伐已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不知道的是,金朝的天下也没有维持多久,元朝的铁骑和马鞭早已蓄势待发,磨刀霍霍向中原,再后来,又一个政权入侵中原,建立了南北大统一的清王朝。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山围城郭南徐镇,石撼潮湍北固楼。天入长江生远浪,风吹落木下清秋。山川第一供凭吊,国土三千放远游。无限霸才成底事,怒涛滚滚向东流。”
“北固嵯峨枕碧流,登临霸迹忆孙刘。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铁瓮日沈残角起,海门风静暮潮收。故宫旧垒知何处?野荻寒芦岁岁秋。”
时光湮没了黄尘古道,岁月荒芜了烽火边城,刀光剑影,那一页页风云际变,那一串串青史留名,让北固山成为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游衍之地,孔尚任、康有为、余京、张玉书等都曾驻足赋诗抒怀,留下大量的传世之作,而北固楼因着这些华彩诗篇,更是增添出一份气吞山河、睥睨天下的风骨和壮美,它几经坍毁,又几经修复,却始终岿然屹立长江之滨,它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探寻故事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