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 洁
“清明无处不思家”。清明,历来是诗人笔下永恒的意境之一。
《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此时,春雨绵绵,杨柳绽绿,桃李芬芳,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清明是踏青的清明,是扫墓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清明又名“踏青节”,盖因此时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杨柳青青,鸟语花香,最宜外出郊游。民间踏青习俗,始于唐,盛于宋。以踏青为题的诗数不胜数,其中以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北宋诗人张先有“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流连忘返的盛况。而同时代诗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则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颇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写给张籍的诗,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又透着孩童般的欢乐。“正好园林藉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杼;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清明是一首清冷的诗篇。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风习俗。古人写清明扫墓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高翥的诗句,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因此往往在清明给逝去的先人献上一束鲜花,献上一瓣心香,燃烧几张冥纸,以此来追怀祖宗,感念先人,寄托思念。“明初四子”之一的高启,诗歌奔放豪迈,他的一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凄凉的字词间呈现出的是一种无法消释的乡愁,让人流泪。
清明祭祖怀旧的同时,创造性地成就和沿袭了插柳、射柳、戴柳、蹴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荡秋千、放风筝等古老习俗。骆宾王的《镂鸡子》是较早记录唐人清明节活动的五律诗歌:“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余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所谓“镂鸡子”,即指在鸡蛋上刻画花纹,是那时流行于清明时节的一种风俗。清明节既有祭扫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共同构成了清明的独特人文内涵。
诗意隽永,清明承载了太多的情愫,去感受清明多彩的礼俗文化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给自己来一次灵魂的“祓禊”之旅,亦是一件无比畅快的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