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巡抚台湾的镇江人

镇江日报 第10版:西津渡 2025年03月28日

  徐嗣曾像

  徐嗣曾诗作

  

  

  

  □ 徐 苏

  在镇江,人们常会提到一个清代人物张玉书,他是康熙皇帝依赖的重臣。而在很多民间故事中,张玉书又被描绘成乾隆皇帝喜欢的大臣,跟镇江人开了一个大玩笑。不过,在清代,乾隆皇帝还真重用过一个与镇江关系非常密切的大臣,就是官居福建巡抚的二品大员徐嗣曾。乾隆皇帝不仅多次写诗称赞徐嗣曾的做法,还亲自为他绘像、题赞,并将徐嗣曾的画像悬挂在紫光阁内。

  

  居官勤勉

  

  徐嗣曾(?-1790年),字宛东,号两松,一号雁隅,浙江海宁人。他幼年随徐氏族人由江宁迁居丹徒,像前朝杨一清一样,成了丹徒人。清代名臣孙士毅撰写的《福建巡抚徐公神道碑文》称之:“少孤贫,然聪颖过人,读书,目数行下。沈潜经义,为文辞,直造古人堂奥。由进士分户部,屡迁至郎中。中间典试陕西、分校顺天,及武闱会试,视学陕西,所得士多一时知名者。任满后,奏对称旨,遂发云南以道员用。” 孙士毅,字智冶,浙江仁和人。乾隆进士,历任内阁中书、侍读、编修、太常少卿等职,后外放担任过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四川总督等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徐嗣曾考中进士,授官户部主事,后升任郎中。乾隆三十六年(1771)出任陕西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被授任云南迤东道员。不久改任粮储道员和迤西道员。在任期间,他注重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心和社会稳定,多有善政。一方面他积极地提出建议,对当地的土司妥善处置,以安定地方的治安,得到了朝廷的采纳。另一方面,他又注重发展经济,处理好当地的盐政事务。庚子夏,福公总制滇时,他奉命筹划铜运章程,下司道官员集议,诸司道官员皆提议由徐嗣曾负责起草章程,他不负众望,起草的章程为福公采纳, “采以上闻,至今遵行焉。”因所题建议多为朝廷采纳,官升迁至安徽按察使,又迁福建布政使。

  乾隆五十年(1785),徐嗣曾被提拔为福建巡抚。他居官清介自持,惟务爱民教士,以振兴书院为己任。在福州至今还流传着他四顾茅庐邀请名士孟超然出任鳌峰书院山长的故事。孟超然,字朝举,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29岁即考中进士,因其性格耿直,居官清廉,仕途不顺。于是辞去官职,回归福建故里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辞官时,他才42岁。徐嗣曾知道孟超然是一个人才,便邀请他出山,主持鳌峰书院。然而,徐嗣曾三次去请,孟超然皆以患病为由推辞。第四次,徐嗣曾带着各级官员,再次登门拜访孟超然。孟超然这才同意,出任鳌峰书院山长。孟超然主持鳌峰书院期间,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陈寿祺、梁章钜、林则徐等人。这三位福州杰出英才,都嗜书好学、关心国事,知识渊博、能诗善著,且都喜好收藏古籍字画, 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在京城时都参加“宣南诗社”,后来又成为同僚,使得彼此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巡抚台湾

  

  在福建巡抚任上,徐嗣曾在维护社会稳定、注重农田灌溉方面也尽心尽力。他及时向朝廷汇报当地的民情,以求得朝廷的支持。乾隆皇帝曾几次写诗给他,加以称赞。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那边天地会的头儿林爽文,带着大伙儿发起反清起义,人数多达十多万,这股势力几乎覆盖了全岛。林爽文还自封了个“盟主大元帅”的名号,定了个顺天年号,摆明了跟清朝对着干。面对紧张形势,乾隆皇帝在1787年派了大学士福康安和领侍卫大臣海兰察,与参赞海公、鄂公、巴图鲁侍卫、章京等若干员,带着四万大军过海去平定叛乱。下令福建巡抚徐嗣曾也随之出征,负责平乱后的台湾治理和维稳。福康安采用了边打边抚的策略,设法利用起义军内部不和的矛盾,打败了起义军,抓住了他们的头儿林爽文,并且把他押到北京处决了。在这次平定叛乱中,福康安高度依赖徐嗣曾,他不仅安民善后,救济难民,还善于断案,惩奸安良,维护地方安定。此外,徐嗣曾还抓捕过台湾天地会主要成员庄大田的儿子天畏及追随者黄天养押送京师,又上过关于审讯提喜之子行义、嫡传弟子陈彪的奏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秦宝琦教授的研究,这份奏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解答天地会创自何人、始于何时等问题,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也为天地会创立宗旨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台湾平定后,为了巩固海防的需要,开始筑城。据清谢金銮编辑的《续修台湾县志》记载:“台湾已定,奉旨改建砖石城垣,以资捍御。维时钦差大学士公福康安、工部侍郎德成、福建巡抚徐嗣曾履勘旧基形势,佥同筹度,以台地砖石之需难于运致,惟筑土为城最宜地利……”说明了徐嗣曾也曾经为台湾建筑土城墙出过力。

  清乾隆年间,为了促进国家的全面统一,清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并且在每次平叛结束后,乾隆皇帝都会为征战中的功臣绘制画像,并将这些功臣的画像悬挂在紫光阁内。如乾隆皇帝平定台湾后,就画了二十幅功臣像悬挂于紫光阁,并分别为他们书写了像赞。其中排在第十位功臣就是福建巡抚徐嗣曾。其御制序赞曰:宣抚之任,守土安民。一应军务,责成督臣。佐之赞之,竭虑摅勤。渡海筹疆,亦可称勋。洵儒臣之异数也。被时人誉为“吏治著于岩疆,勋名垂于竹帛,图像在于云台,褒予彰于圣制,可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殊遇”。徐嗣曾本幅画像服饰:头戴冬朝冠,红宝石帽顶、披领,锦鸡补服、内衬朝服。为了表彰福康安等人的战功,乾隆下令:“命台湾建福康安、海兰察生祠,以嗣曾并列。”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又赐给徐嗣曾孔雀翎、大小荷包,并写了一首诗《福康安徐嗣曾奏清查台湾积弊并酌筹善后事宜诗以志事》,对福康安、徐嗣曾平定台湾后的做法表示了赞赏。

  

  文人风范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徐嗣曾的有趣故事,与名臣林则徐相关。说是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于福建闽侯西门街定远桥边林家的宅内降生时,他的父亲林宾日和家人对添了一个儿子都非常高兴,因为以前家中都生的女儿。更巧的是,林则徐出生时,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正好从林家门前经过,一队人马鼓乐齐鸣,非常热闹。他的父亲林宾日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他知道徐嗣曾是一个有作为的清官,就给儿子取名林则徐,字元抚。“则”的含义是学习、效法。而“徐”是指巡抚徐嗣曾,期望儿子能像徐嗣曾一样仕途畅达,为国家建功立业。

  徐嗣曾的幼年孤苦。他居官后,一直在宦海里浮沉,仍能保持生活艰难时养成的朴素作风,喜欢藏书读书,钱财多花在购书上。如周春《阅红楼梦随笔》中记载:“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曰:‘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考试,必携带入围,闽中传为佳话。”这里的雁隅即是徐嗣曾的号。还有一点,徐嗣曾的生活很低调,在镇江的足迹极少为外界所知,他不像一般高官那样,在居处兴建楼宅,大显光宗耀祖的气派。孙士毅《福建巡抚徐公神道碑文》中说他:“而丹徒、海宁无尺寸之椽以宁其居,无辎两之蓄以赡其家,丧归丹徒,即寄居宗祠中。窃观古史籍,所载负经济之大略者,或不谨于细微;守尺寸之小节者,或罕补于社稷。嗣曾受圣主殊恩,其所措施,炳炳麟麟若此。而谨小慎微,又与小儒溪刻自处者相类。贤者不可测乃如是!”

  徐嗣曾喜欢写诗,他的诗还被《京江耆旧集》收录过。其中《赋海 巡台湾作》记录了他在福建巡抚任到台湾去看到的海景。诗云:“圆融一碧卵中央,于廓于昭接混茫。六气驭空衔不动,大钧吹万乐初张。荡胸星斗如飞练,回首江河等滥觞。也似天门临日观,坐看红影出扶桑。赋手元虚富采罗,谁将巨笔绘洪波。迹穷秦汉宁嫌诞,才到韩苏不患多。九万里风聊复尔,妙庄严性更如何。帝光圣量真无际,还仗沧溟一写摹。” 著有《思益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