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法治力量

——读郑宏章《金山》系列文章有感
镇江日报 第12版:春江潮 2025年03月28日

  

  

  

  

  

  

  □ 王 聪

  郑宏章同志1979年进入江苏省检察院镇江分院工作,1983年-1998年任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他笑容亲切和蔼,气质儒雅温和,习惯性地眯着眼思考问题,让人很难与位高权重的老检察长联系起来。

  耄耋之年的郑宏章仍有着深深的检察情结,笔耕不辍地在《金山》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检察主题的文章,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近日,有幸拜读了郑宏章的几篇文章,在他平实质朴的文字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展开……

  《第一个案子》里的主人公“小刘”检察员是个三十郎当的小伙子,在师傅的带领下办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案件。这是一起因买卖母鸡引起的致人轻微伤的纠纷。让“小刘”没想到的是,小案里面却大有“文章”,他由一开始轻率地认为事实证据不足,到后来没日没夜地补充侦查,最终将案件办成了铁案。

  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能否秉公办案、公正履职充满期许。“不要放过一个坏人,也不要冤枉一个好人,罪与非罪关系人的一生。”作者对“小刘”人物形象及其办案历程的塑造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小刘”严谨审慎、公平办案的韧劲儿,不正是我们年轻检察官需要学习和坚持的地方吗?检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小刘”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年轻检察官坚守法治信仰,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肩负起对社会的职责和担当。

  《外甥是嫌犯》一文则从检察长的视角,聚焦情与法的两难抉择。文中的“我”与外甥从小一起长大,老姐姐更是为了供“我”读书,让上学的外甥停学,导致外甥至今大字不识一箩。后来虽说和外甥见面少了,但“我”始终忘不了与他的那份亲情。在得知亲外甥涉嫌重婚罪时,身为检察长的“我”翻来覆去一夜没睡,思量这事究竟该管还是不管。“公不公,正不正,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都盯着呢!”最终,“我”坚定地选择了站在法律的这边,亲手将外甥抓了起来。

  作者在《外甥是嫌犯》一文中,用细腻的笔触和感人的叙事,从多个维度阐述了身为一名检察官的职责使命,生动展现了法治与人性的交织。在面对亲情、人情抉择时不偏袒,不徇私,秉公办案,这就要求检察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检察权,把握好权力和亲情的“分界线”。

  《反贪局长》一文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作者通过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几处情节反转的设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思考。反贪局长在侦办一起大要案准备庆功时,却收到了莫须有的匿名举报信。面对匿名举报,文中的检察长“我”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查处腐败的人,自己必须干净,否则就没有公信力。最终,在“我”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公平公正地查明真相,还了反贪局长一个清白,并对需要帮助的残疾战友及随军家属给予了关心与支持。

  法治是生活的多棱镜,它植根于法理与情理并存的现实。案件亦为镜鉴,折射出诸多问题与现象,引发法理与情理的深刻反思。正如这个“案中案”一样,在司法实践中,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能轻轻松松查清看懂弄透,如何依法履职办案,如何准确查明事情真相,如何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反贪局长》中“铁面包公”检察长的审慎专业给了我们答案和启迪——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平正义“最大公约数”。

  作者在《金山》期刊发表的系列文章文风平实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质朴的语言道出检察职责的真谛,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检察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体现了作者对检察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结合人生阅历及具体案事例娓娓道来,润物无声,将公平、正义、平等的理念播撒在读者心间,这些理念如同种子生根发芽逐渐生长茂盛,结出法治的硕果。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出的是老一代检察人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同时,作者对检察队伍建设的关心关注之情也跃然纸上,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年轻一代检察人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

  “我向来以为写文章还是用情用心为好,我也想能赋予一点正能量的作用。”郑老说自己只是参与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和初步发展时期的一个“拓荒牛”、一块铺路石。

  我想,他笔尖的这些文字将化成镇江检察灿烂星河里一颗颗耀眼的星星,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古城,照亮着我们青年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