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村长生态农场:

引领生态种养,联农带农同走共富路

镇江日报 第07版:金色田野 2025年04月24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蒋须俊 萧也平

  

  春光明媚,柳绿花红,位于丹阳开发区其林村的裴村长生态农场内,已耕翻后的丘陵黄色岗地上,连片蔬菜满目生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田野上呈现。

  裴村长生态农场前身为丹阳市嗨皮小猪农场,占地面积1120余亩。近年来,农场依托丘陵岗地和山间林地优势,锚定生态种养业,矢志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农场负责人裴连汉深知,产业兴旺是乡村繁荣的根基。 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标准,农场对种养基地生产的产品实行绿色生态标准化技术全过程监管。以农场主打的“裴村长”土鸡为例,从鸡苗的选育,到养殖环境的严格把控;从饲料的选择,到疫病防控的科学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同时,农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助力销售,日平均销售土鸡约三百只,供不应求。

  值得一提的是,裴村长生态农场还积极践行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本地和皖南等地52个家庭农场(包括农户)投身土鸡养殖产业,共同增收致富。其林村养殖户邓元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的两个养殖棚由裴村长农场免费搭建,每批能养4千只土鸡,一年养殖量达1.5万多只。我只需按照生态标准饲养,养成的土鸡也由裴村长农场包回收。”

  这种“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养殖生产。

  除了土鸡养殖,裴村长生态农场的蔬果种植同样亮点纷呈。走进连栋大棚,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一畦畦蔬果长势喜人,在新品南瓜种植区域,圆形的白色和金黄色小南瓜如精致的灯笼般挂在枝头,惹人喜爱。红色的樱桃番茄、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菜椒等各类蔬果争奇斗艳,还有无土栽培的药芹,彰显着农场在农业科技应用上的积极探索。而在这些蔬果的种植过程中,农场始终秉持生态理念,不使用除草剂和农药化肥,采用人工割草,以鸡粪发酵的有机肥滋养土地,大棚内安装生物防虫治虫的小黄板,确保产出的蔬果绿色、健康、无污染。

  农场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红利。其林村妇女尹芬芬、杨秀风都是受益的村民。她们与村上众多老年妇女一起,常年在农场打工,参与基地蔬果管理等工作,每月能获得约3000元的工资报酬,一年下来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仅改善了她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更让她们在乡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与归属感。

  展望未来,裴连汉表示,裴村长生态农场将持续深化生态种养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土鸡养殖规模,优化养殖技术,培育更多优质鸡苗;另一方面,加大对蔬果种植的科技投入,丰富种植品种,打造更多特色农产品。同时,农场还将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既能体验采摘之乐,又能感受田园之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续写更多共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