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陈乔
“我们的农膜从购买时开始,都是合规的标准膜,对农作物生长帮助大,效果好。”“农膜使用完毕后,我们也会集中回收,确保对环境不造成影响。”近年来,随着高效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膜这一拥有“保温”“保湿”“抑草”等优势的产品,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农资,在助力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膜虽好,但管理一旦缺位,很容易造成大众曾经熟稔的“白色污染”。近年来,我市紧跟国家、省级相关文件要求,扎实稳健做好农膜管理,特别是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有效防控“白色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紧跟要求,政策引领确保正确方向
“2024年,我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膜回收行动方案》《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文件精神,着力推进农膜回收专业化、地膜产品标准化、地膜覆盖减量化、残膜监测制度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规范农膜使用进展如何,具体工作里藏着“工作量”。在增强各地技术使用能力的同时,市农业农村部门还联合市供销社对回收网点、种植基地开展了技术指导检查。
在废旧农膜回收方面,宣传引导的作用十分关键。2024年,全市通过培训指导、悬挂横幅、网络信息发布、媒体报道等方式对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农田残膜带来的危害、农膜污染治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等进行了宣传,全市共开展新闻报道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张挂宣传条幅100条次以上,开展各类培训班10场次以上。多措并举让农膜科学、合规使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扎实推进,科学使用推动精细回收
“这些地膜不但能保温、保湿,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有了它们,玉米就能长得更好。”在句容市茅山镇蔡门村,110亩新品种玉米长势正好。看着玉米苗下的一条条地膜,村书记袁佳喜上眉梢。“这一季玉米6月份采收完成后,7月份还能再种一茬,一次铺膜,可以使用两季。到12月底下一茬玉米收割结束后,我们会将地膜收集好,送到镇上的统一回收点,确保一片不留。”
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组织各地按照“五有”标准对辖区内回收网点进行建设(提升),开展回收网点安全排查整治,并积极推动废旧地膜进入垃圾回收处置系统,疏通了废旧地膜处置环节,组织回收网点、农户、回收企业等对散落在公路、铁路沿线、田埂地头、河道沟渠周边的废旧农膜进行捡拾清理和集中回收。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对农资门店、规模种植基地开展联合执法,仅2024年全市就开展20余次专项执法检查,未发现超薄地膜销售使用情况。此外,全市设置13个市级地膜残留监测点,针对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草莓等大面积覆膜作物,开展地膜使用与残膜回收、残膜回收成本、回收处理等情况的监测调查,基本掌握重点区域农田地膜残留状况和变化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做好农膜的科学使用,全市还设立6个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点,在玉米、厚皮甜瓜、甘蓝、茄子、辣椒等作物上开展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评价试验,推广加厚地膜 10000亩,全生物降解地膜3000亩,可谓“新意满满”。
笃行不辍,多措并举助力高效管理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地膜科学使用与减量增效,加强地膜新国标宣传贯彻力度,引导广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提高地膜的可回收性。同时,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试验,通过改进农作物品种、完善农艺措施、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技术,适度降低农作物对普通地膜的依赖度,推动地膜使用减量增效。”市园艺技术指导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完善上,今年,我市将围绕提升地膜厚度、强度,提高地膜回收率,进一步完善构建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体系,规范建立地膜使用回收台账。同时,加强地膜应用调查与残留污染监测,如实记录地膜总体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情况,科学核算农膜回收(处置)率,合理加密布设残膜监测点位,及时掌握区域污染的动态变化。
做好农膜工作,除了扎实的“工作作风”,还需开展行之有效的积极引导,助力工作良性开展。“今年,我市将加强防治宣传培训,在春耕、秋收等地膜回收关键期,组织全市上下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膜污染危害和加强防控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防治农田残膜污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组织开展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地膜污染防控技术培训,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水平和能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宣传培训,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全社会防治废旧农膜“白色污染”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