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耆者,老人也。人都会变老。老了,在工作岗位退了下来,时间宽裕了,小聚会会多起来。可是,怎么相聚,很有讲究。有的退休收入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相聚有压力;有的平时喝不了几杯,遇到酒翁,硬扛着;有的平时不好笔墨,遇到琴棋书画很尴尬⋯⋯我参加类似小聚比较多,感觉耆寿聚会,还真要找到一些共识。
近日读史,看到“香山九老会”和“洛阳耆英会”的资料,很受启发。一千多年的耆者为我们做了榜样。
“洛阳耆英会”有“士大夫老而贤者”12人,即富弼、文彦博、席汝言、王尚恭、刘凡、王慎言、司马光等,一看这些人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北宋朝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人物。这些耆者相聚,没有点理念、共识、规矩,是难以长期小聚的。为此,大家推荐由年纪相对小一点的司马光起草《会约》,立规矩,定方圆。司马光写了九条,大意是:第一,聚会不论职务高低,长者为尊,不能有官场习气;第二,聚会必须简朴,不得金碗银筷讲排场;第三,轮流做东,主菜不超过五种,佐酒小碟,以果脯、酱菜为主;第四,座次按长幼顺序;第五,酒壶按顺序递,倒多倒少、饮多饮少自便,不能强行劝酒;第六,酒未喝完,菜肴已尽,可补充汤菜;第七,轮到做东,只发一通知,写明时间;第八,聚会之日,须按时赴会,不等不催;第九,违反规定,如迟到、应约不到、主菜超标,无论是谁,违反一条,罚酒一大杯……
看完这个《会约》,简直有点惊讶,这些曾经的北宋重臣,小聚会的约定,竟如此平凡琐碎,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竟然会写这样类似家庭杂记之类的文字,今天我们普通人也不会这么干吧。细想想,又非常必要。这个《会约》今天仍然是耆寿聚会的典范。
首先,耆寿聚会定要轻职位。在“洛阳耆英会”中,富弼、文彦博曾经是北宋名相;席汝言曾是司封郎中,掌管封命、朝会、赐予;王尚恭是太常少卿,处理寺庙事务;刘凡是秘书省的负责人;王慎言是负责农业和财政管理的司农少卿;司马光是皇帝的首席笔杆子……这些人小聚,恐怕只要使个眼神,不知有多少朝臣、地方大员、商贾大家愿意为他们张罗买单,可《会约》规定,轮流做东,自掏腰包。他们不愧洛阳耆英,很清楚现在小聚最要防止的就是官场习气,最要杜绝的就是各色人等的干扰。朝官理百事,辅国安民心。在位履职,即使提携后人,照顾部属,利于商贾,惠于百姓,那都是职责所在,履职必须。离开岗位,无官不履职,不能麻烦别人,劳驾左右,否则聚会的味道就不纯了。做过官的小聚会,不是自己掏不起腰包,而是权力的影响,要么是吃惯了别人的饭,喝惯了别人的酒,手放不进自己的口袋;要么是受过照顾的老部下、老乡、老友或受关照的企业主,说啥也不让老领导、老上司、老恩人去掏腰包。所以,《会约》这条规定,十分要得。
其次,耆寿聚会重在修身养性。吃什么,喝什么,不是耆寿聚会的要义。“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这首《香山寺二绝》很值得品味。家酝满瓶还得有书满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耆寿聚会,“善身”“济天下”浑然一体,在自己的喜乐中,体现自身价值,引领社会风尚。我们可以从《香山九老图》中看到香山九老小聚的风范:一宽大厅堂,几案分明;厅中一桌,三老围着桌子看一老写画,长者面悦,挥毫泼墨,围者有的托腮静思;有的凝神静观。堂前石径上,两人在苍松翠竹下吟诗赏画,旁有人煮茶温酒,备办佳肴。这种聚会,别说置身其中,就是反复品赏此画,也觉得身轻气闲,似入仙境。
第三,耆寿小聚礼而不俗。酒是肯定要有的。无酒不成席。但自己倒,随便倒多倒少,随你喝多喝少,量大尽兴,量少自便,不管是谁,饮酒都是恰到好处。菜肴肯定是要有的。美酒佳肴嘛。耆寿佳肴,我看就司马光写的菜最健康、最合适、最惬意。耆者最忌胡吃海喝。小碟可以多几个,主菜一定要清淡,贵在七八分饱。聚会结束,身轻气爽,步履稳健,浑身舒坦,愉悦归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