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怡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的镇江讲好“镇”故事,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内涵意蕴、把握红色血脉基因、推动镇江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
“两个结合”与镇江红色文化相契合
镇江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镇江人民、革命战士,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阶段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形态在地方文化中的直观体现。而“两个结合”作为深层次文化形态的结合,以文化的契合性为前提。
镇江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交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之中,是“第一个结合”的产物。首先,红色是镇江的历史底色,镇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晶。抗战时期,镇江地区的新四军及广大人民群众,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在韦岗等战斗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创造了蕴含着坚定信念、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精神特质的红色文化。再者,镇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镇江人民走过光辉历程而逐步形成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镇江落地生根的精神产物,树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镇江的时代丰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使得镇江红色文化具象化为许杏虎、周宜顺、王妞妞、夏霖等革命先烈,寄寓于总前委旧址、新丰车站抗日战斗旧址等遗址,显露于开辟茅山根据地等史事。镇江的“红色宝藏”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在新时代镇江红色文化的挖掘与发扬中熠熠生辉且拥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镇江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诞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中,更是“第二个结合”的文化产物。镇江红色文化承载了党的光辉历程和镇江人民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镇江革命文化相结合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第二个结合”在镇江的具体体现。首先,镇江的红色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镇江人民在抗美援朝时期捐物支援、接待过境部队中深藏的爱国情,在“五讲四美”、学雷锋小组等活动中蕴含的价值内涵,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再者,“第二个结合”赋予镇江红色文化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嵇直参与创办的《新镇江周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来,从木业工人大罢工到解放镇江,镇江人民开始由觉醒转为自觉参与革命,再到如今《南昌,新四军从这里走来》展览、锡剧《太平洲上》的文化自信,所形成的红色文化逐渐成为镇江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
镇江红色文化“双创”发展新路径
对于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基于此,新时代镇江亟需将红色文化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镇江历史底蕴深厚、革命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红色资源的“富矿”。推动镇江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要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镇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想、新动能和新战略。
推进镇江红色文化数智化。首先,三维扫描、高清摄影、VR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运用于镇江红色资源的收集、整理、修复等过程,建立起镇江红色文化基础数据库,支持对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永久保存。再者,线上数智化展厅实现红色资源的全方位立体式情景再现和数字化展示,红色文化以贴近群众的方式在互动中得到传播。另外,大数据平台、智能终端等设备凭借其高效便捷的属性,使镇江红色文化得以打破时空界限向世界讲好“镇”故事。“红色+技术”使红色资源“活起来”。
推动镇江红色文化产业化。首先,普及镇江红色文化教育。镇江史志馆、思想政治课堂等都是社科普及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再者,打造特色红色文创产品。镇江限定文创“三山一渡”冰箱贴、“永恒笔”等,以文创产品载体将红色镇江记忆融入日常生活,延长镇江红色价值链。另外,孕育红色文化新业态。开发本地红色主题小程序、拍摄革命题材的红色影视剧作品等,将红色结合时代发展新模式加以宣传。“红色+产业”使红色资源“靓起来”。
打造镇江红色文旅多元化。首先,整合镇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线路。将镇江多个红色景点串联打造完整的红旅链条,将镇江红色革命遗迹与传统民俗表演、特色美食等结合形成整合式规划。再者,加强与周边地区红色资源合作,构建区域红色文旅联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融入“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等,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形成片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打响镇江红色文化知名度。“红色+旅游”使红色资源“火起来”。
“两个结合”视域下的镇江红色文化已经书写并将继续书写“镇”故事,让红色文化在镇江这片热土上持续焕发出新的时代风貌,为镇江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