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集中上岸点,实现闭环管理

船舶污染物处置打通“最后一公里”

镇江日报 第06版:绿色镇江 2025年05月21日

  视频制作 陶立波

  

  

  

  

  

  本报记者 陶立波

  本报通讯员 刘露丹

  

  在镇江高桥绿色水上综合服务区,一艘满载货物的船舶缓缓靠泊。岸边,工作人员熟练地接好软管,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声,船上的生活污水被抽入船舱储罐,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现在船上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能免费上岸处理了,既方便又环保。”服务区站长李文玉一边指着储存罐,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没有这个设施,船民只能自己处理污水垃圾,现在好了,接了就装、满了就上岸,船干净了,江也清了。”

  

  曾经的“堵点”:垃圾上岸后无处可去

  

  长期以来,船舶污染物上岸难一直是江上绿色治理的“痛点”。虽然一些服务区、码头具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接收能力,甚至能直接对接市政管网,但也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不少码头缺乏与城市系统衔接的条件,导致污水和垃圾“上了岸却没地方去”,陷入“堆在岸边没人收、集中不了无法运”的困局。

  “以前生活垃圾收得上来,可没人接手;污水也没法统一处理,成为管理难题。”镇江海事局大港海事处副处长张进坦言。

  为了彻底打通船舶污染物上岸“最后一公里”,镇江海事局联合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通过规划建设高桥水上服务区和港龙石化码头等船舶污染物集中上岸点,实现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油污水的集中接收、转运和闭环管理,为船舶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构建起系统化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高桥服务区接收的生活污水就超过2800立方米,生活垃圾达9.5吨。”张进说,“数据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老百姓能看到江水更清了,岸边更净了。”

  

  “含油污水”怎么治?靠科技破题

  

  相比生活污水,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更具挑战。它通常含有燃油、润滑油、残余物等,对水源、生态系统甚至农渔产品都有极大危害。

  “所有装有发动机的船只,都会产生含油污水。”港龙石化码头安全总监颜非指着码头一侧的储罐说,“以前这些油污水没人愿意收、也不敢收。现在我们码头可以集中接收并预处理,解决了船员的后顾之忧。”

  据介绍,含油污水经管道抽上岸后,先进入20吨PP罐,随后通过一套“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处理系统,实现油水分离。处理达标后,污水最终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目前我们年接收能力为1200立方米,未来将扩建到四五千立方米。”颜非透露,港龙石化码头正计划在港区新建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站,不仅服务自身,也能辐射周边内河和沿江船舶,“我们是地方国企,保护长江责无旁贷。”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

  

  如今,越来越多船民主动将污染物上岸处理,这背后不只是制度推动,更是一种环保意识的觉醒。

  “以前处理这些生活污水、垃圾非常麻烦,现在服务区免费接收,方便得很,还能保证不违法,大家都愿意配合。”一名船员笑着说。

  服务区真正把环保服务做到了船民心坎里。“我们服务区不仅接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还免费提供船舶饮用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李文玉说。

  张进表示,海事部门的目标不仅是“污水上岸”,更是推动“船、港、城”绿色治理一体化。“我们未来还将统一收储船上含油抹布等危险废物,让污染物一个也跑不掉。”

  “长江大保护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水清了。”颜非感慨地说,“十年前的江水浑浊得像泥汤,现在你站在岸边,能看见水草,能看见鱼儿,变化太明显了。”

  江水潺潺,奔流不息。那些看不见的污染物,如今都被接住、运走、净化;而长江,也正因为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恢复着它该有的清澈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