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黄楠 本报记者 朱婕
“五一”假期首日,由于大多数企业放假,扬中当地的用电量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光伏发电出力最高却达236.2兆瓦,最高倒送负荷达105.1兆瓦。
电往哪里去?
“车辆已调度完毕,随时可进行充电。”扬中城北公交客运站内“午休”的4辆新能源公交车根据指令有序充电,帮助消纳光伏发电,发挥了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的灵活调节能力。
随着新能源比例提升,充电桩、储能系统、蓄冷蓄热等多元灵活资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发挥这些新型平衡资源的作用?加快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打造负荷侧资源聚合调用平台是关键所在。
2023年以来,扬中市供电公司通过推动蓄能项目建设、打造智能微电网典型场景、开展车网互动等方式,深挖新型负荷资源的调节潜力,探索扬中多元负荷互动系统的搭建。
扬中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吴宁介绍,在去年摸排全市工业企业负荷资源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他们聚焦船舶、钢铁等十大行业,开展工序级可调潜力评估,并结合气象及市场因素建立负荷预测模型,来支撑节假日新能源消纳的精准调控。同时,以市场化手段激励引导潜力企业进行负荷平移,解决时空负荷不匹配的问题,让负荷适配不同场景下的新能源出力。
扬中市供电公司以扬中高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为平台建设虚拟电厂,聚合可调资源用户参与市场化调控。截至目前,这个虚拟电厂已签约18户具备辅助服务响应能力的企业,聚合5.5兆瓦的光伏容量。后续,这个虚拟电厂还将拓展接入充电桩、储能等多元资源,聚合资源规模至今年底有望超20兆瓦,实现非工业柔性负荷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调控。
微电网作为“微平衡单元”,是关键的“新型平衡资源”。去年6月,扬中高新区配售电公司“零碳中心”多能耦合微电网示范项目投运。该微电网通过“源网荷储零碳中心一体化中枢平台”,协同储能、空气源热泵等多种负荷,灵活应对光伏出力的波动,让负荷与新能源“无缝贴合”。投运至今,微电网内光伏就地消纳率提升至95%,整体能耗下降80%,为公共建筑低碳转型和微电网单元自平衡提供了样板。
截至目前,扬中市供电公司已搭建5类微电网示范场景,落实6.26兆瓦/17.74兆瓦时储能项目,聚合可调资源超30兆瓦。
在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的背景下,除了建微电网让负荷与新能源“无缝贴合”,扬中还通过物理电网建设、数字电网转型等方式,强化配电网架的“底座托举”作用,提高电网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让电网和负荷随“新”而动。
以中压交直流互联装置为例,一旦监测发现新坝网格内光伏发电出力高,形成倒送负荷,调控人员就可以通过远程操控,将10千伏联南线、新江线上光伏发电量转移至10千伏联春线,从而提升区域的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和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2024年,扬中市供电公司在新坝网格与主城区之间探索构建蜂巢物理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张钰金介绍,蜂巢式物理电网,能够实现光伏电量在多条线路之间互济。同时,一旦发生故障,还能通过联通模式灵活切换负荷,保障重要负载的正常用电。“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加快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后续还将强化一二次协同,进一步深化‘网’随‘新’动理念,加强配电网的韧性以及运行经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