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许诺 本报记者 杨佩佩
“老师,小学的操场好大啊!”“这里的课桌和我们的不一样!”近日,恒顺实验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来自市中山路中心幼儿园中建分园大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手持相机,用童真的视角记录下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近年来,京口区教育部门秉持“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幼小衔接工作定位为基础教育的“基因工程”。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创新实践模式、谋划未来发展三个维度,持续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提质增效,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从“适应幼儿园”到“准备上小学”过渡?京口教育部门聚焦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大方面,开发《京口区幼小衔接课程指南》,构建“游戏化衔接课程+生活化适应课程”体系。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双师协同、双向赋能”的师资发展体系,让教育理念在共生共长中自然衔接。开设渐进式主题行动计划,聚焦身心适应指导、学习习惯培养,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即将踏入一年级,家长比孩子更焦虑。“破解家长的焦虑,我们构建‘理念引导-行动支持-体验浸润’三维家庭支持系统,让家庭教育成为衔接的‘助推器’。”京口区教育局学前科科长吴玉美表示,通过家庭问卷调研,精准捕捉家长最关注的“学习注意力”“情绪管理”“任务完成度”三大焦虑点。开设“线上+线下”家长学院,邀请教育专家解读《入学准备指南》,组织小学教师与幼儿园家长面对面答疑。研发《京口家庭衔接百宝囊》,包含生活准备包、学习准备包等,通过“汉字寻宝”“数学闯关棋”等游戏,让家长在亲子游戏中对孩子渗透前书写、逻辑思维训练。
据悉,京口区将继续深化师资培养,设立“幼小衔接教师实践基地”,试点“双岗教师”制度——定期邀请小学一年级教师到幼儿园担任“过渡期班主任”,参与幼儿生活管理与游戏指导,从源头理解儿童学习特点;强化监测评估,完善幼小衔接评估指标,定期开展幼儿发展追踪与家长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