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庆花甲 爱心夫妻传佳话

镇江日报 第06版:水韵芳洲新扬中 2025年06月24日

  

  

  本报记者 陈怡帆

  本报通讯员 周树新

  

  在充满大爱的扬中岛城,有一对被市民传为佳话的“献血联盟”夫妻档,丈夫周发华与妻子陈树梅27年来献血33次,献血量累计达8500毫升,他们用热血温暖了无数生命,更以行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热血传奇。2023年2月,夫妻双双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陈树梅获得2022-2023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周发华原来是名中学教师,1998年调入扬中市卫生局工作,2000年7月26日第一次无偿献血200毫升。2003年调入市红十字会后,他投入更多精力到献爱心事业中去,多次带头参与无偿献血,至今个人已累计无偿献血3500毫升。

  扬中无偿献血活动始于1998年,陈树梅原来所在单位扬中市卫生局组织了一次无偿献血活动,她当即报名参加,但她1.5米的个子、不到45公斤的体重让领导、同事很是担心,都劝她不要去。陈树梅认为自己个子虽小,但身体棒,一定没事的。医务人员见她十分执着,最后还是让她试一试。

  可当一切准备就绪时,一位年轻的护士两次扎针都未能成功。原来陈树梅的血管很细,采血用的针头穿刺有难度,直到后来,还是扬中市人民医院经验丰富的护士李月娥为她成功穿刺,陈树梅才首次献出了200毫升全血。

  首次献血成功,坚定了陈树梅无偿献血的决心。即便几年后因病动过一次手术,她也没有动摇无偿献血的信念,在恢复期内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身体锻炼。不久后,医务人员又在献血车上看到了她。

  2016年7月,陈树梅听闻夏季供血紧张,当晚便与丈夫商量献血。次日,夫妻二人就出现在了献血车上,各自献血400毫升;2023年1月,由于天气寒冷,到献血车献血的人寥寥无几,到了中午,就在工作人员准备收拾东西回去时,献血车外传来响亮的声音:“等会儿,我是来献血的!”来人正是陈树梅。

  今年周发华60周岁了,他希望能在上限年龄参与最后一次无偿献血,以此善举为自己庆生。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妻子的认同,夫妻俩一拍即合,约定好了一起无偿献血的时间。

  当天,夫妻俩各自忙完手头工作后,在采血点碰面。稍事休息后,两人便进行了采血化验、血压检查等。等待过程中,两人对结果都十分自信:“我们这几天饮食可清淡了,一定能达标。”果然,夫妻俩均符合献血标准,分别完成300毫升无偿献血。

  对于这最后一次的献血机会,周发华笑道:“今后虽然不能再献血,但我会继续当好宣传员,让更多人加入这场生命接力!”

  在无偿献血之外,夫妇二人还积极担任无偿献血志愿宣传员。每次扬中举办大型献血宣传和造血干细胞采集活动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二人均为扬中首批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我们都是在卫健岗位上奋斗过的人,知道无偿献血对于延续他人生命的重要性,也很欣慰双方互相理解支持,祈愿更多人能参与到这场爱心行动中来。”周发华、陈树梅夫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