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镇江经开区党工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镇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动员全区上下牢记嘱托、真抓实干,持续深入推进“五大工程”,以建设更加美好镇江经开区的新成效,为全市发展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镇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朝阳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既是方向也是使命,既是目标也是路径,为镇江经开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区上下要建强科技支撑,引领产业突围;深化改革开放,聚力提质增效;落实重大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厚植为民情怀,促进共同富裕,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实实在在的成果,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广大党员干部要着力涵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锚定“建设更加美好镇江经开区”目标,聚焦“五大工程”具体任务,进一步浓厚“与担当者同行”的氛围;着力涵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持事事讲认真的姿态、时时放不下的心态、处处勇担责的状态,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着力涵养遵规守纪的工作品格,把握好纪律规矩的每一项规定,争当“经得住考验、经得起检验”的镇江经开区干部。
今年以来,镇江经开区全区上下以全面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承压奋进、稳中提质态势。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做好下半年工作,镇江经开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牢记嘱托、真抓实干,持续深入推进“五大工程”,扎实推进更加美好镇江经开区建设,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镇江经开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深入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持续实施“产业攀登”工程,聚力攻坚重大项目招引、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科技创新融合、企业做强做优,以产业攻坚培育发展新动能。
持续实施“改革赋能”工程,不断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释放项目招引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精细精准人才服务,以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活力。
持续实施“宜居宜业”工程,聚焦企业和群众主体感受,推动营商环境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优化城市风貌,促进文旅升级,以环境提升绘就发展新图景。
持续实施“平安善治”工程,锚定“全域平安、长效善治”目标,切实守牢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社会稳定、资金安全底线,以全域平安塑造发展新局面。
持续实施“党建扎根”工程,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机制、强基础、聚合力“三管齐下”,建立健全“大党委”“大工委”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末梢疏通+”工程,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强基固本汇聚发展新合力。
镇江经开区将坚持以优良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把对党忠诚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落细落实“四个着力点”为全市“挑大梁”,坚决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区“挑重担”。要把严实作风贯穿到履职尽责上,深刻领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整改整治的具体要求,筑牢思想堤坝,扎紧制度笼子,严格执纪问责。要把能力提升体现到攻坚克难上,通过学习借鉴创新项目,精准把握方法思路,整合优势资源,激发创新动能,建强服务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把督查督办落实到见行见效上,动真碰硬开展新一轮“效能革命”,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确保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落地有声,基层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辛闻)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镇江经开区应运而生。2010年4月,镇江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昂首迈进“国家队”。
33年砥砺奋进,15年国家级经开区实践,镇江经开区心无旁骛、久久为功,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以“智造高地、宜创新城”为发展愿景,落实“产业强区、区域链接、品质引流”发展策略,从当初“一块牌子、五条汉子、五十万元开发”白手起家,到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6.9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357.3亿元以上;从1992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到如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2024年,镇江经开区进出口总额全市占比38%,实到外资全市占比39%。镇江经开区已发展成为引领区域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地、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阵地。
强群筑峰,推进重点产业高端跃升
扬优势 强实力
四大主导产业:挺起高质量发展“主心骨”
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镇江经开区将布局主题产业园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瞻远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项目、未来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产出,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切围绕项目干,一切围绕项目转。镇江经开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重大项目引进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镇江经开区签约88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达465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30亿元项目14个,10亿元以上项目数量位列镇江市第一。
经过多年发展,镇江经开区目前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低空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3年7月,镇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园成立,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目前,已集聚了以孚能科技为龙头带动,中节能、天奈科技、利信能源等为支撑的30多家新能源企业,形成配套齐备的动力电池与太阳能光伏两条产业链,产业规模近300亿元。镇江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园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园区、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及江苏省省级特色示范园区。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新能源核心产品制造基地、分布式光伏发电创新示范基地、新型高效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化基地。
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抢占高端化工新材料高地,是国家级新兴产业示范区、中国化工园区30强。在全国690余家化工园区中,连续七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第一方阵。
作为镇江最重要的化工产业聚集区,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以高端精细化学品和高性能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深耕高端电子化学品、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集聚了巴斯夫、奇美、索尔维等一批国内外顶尖企业。
聚链成群,不断扩大产业链集聚效应。镇江经开区制订《新材料产业园“十四五”及中长期(2021—2035年)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电子化学品为先导的高端精细化工”和“以功能高分子材料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等两大主导产业链。园区现有化工企业中,链上企业占比达94%。其中,电子化学品链上企业已达32家,包括德国巴斯夫、韩国爱思开、比利时索尔维等一批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企业,以及江化微、润晶高纯、天奈科技、彤程新材等国内电子化学品主板上市公司。
镇江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园是江苏省首个国家级航空产业示范基地,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量产,去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4.28%。
航空航天产业园目前集聚航天海鹰、菲舍尔、航发优材、美龙航空、逸帆航空、威翔航空、润扬航空等26家涉航配套企业,提供了C919客机10%的零部件、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和90%的客货舱内饰件,推动了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的崛起。2024年,该园区涉航产值达13.72亿元,同比增长22.14%。
镇江经开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党委委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佳锋回忆,“2009年初,为呼应C919国家大飞机战略和低空领域有望逐步开放等重大历史机遇,镇江经开区启动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设。”
顺势而为,借势而进。16年来,航空航天产业园以“大路通用机场、江苏航院、航空航天产业园”为核心,与中国航发、航空工业、航天科工、中国商飞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北航、南航、西工大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波音、空客、庞巴迪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与配套,建立了集航空科研、航空制造业、航空教育和航空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级航空制造产业基地、航空“产学研用”转化基地和航空高级复合型人才培育基地,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江苏省航空特色产业集群等。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以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重心,瞄准高端制药及医疗器械,打造再生医学产业集群,深耕高端化学制药、基因药物、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
2021年6月,全球五大医用包装材料生产供应商——德国格雷斯海姆集团,总投资2亿美元,在镇江经开区建设双峰格雷斯海姆疫苗玻璃生产基地。目前已投资2.1亿元,年新增销售1.5亿元,纳税1500万元以上。
2020年12月,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镇江经开区投资10.2亿元,新上生泰尔动物疫苗和宠物保健食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苏丹、叙利亚、巴西等国家。
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配合镇江经开区“退二进三”工作的实施,2015年开工建设吉贝尔药业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2018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12亿元。2024年,实现年产值4.36亿元、销售4.36亿元、利税1.05亿元。
近年来,金斯瑞、英科医疗、艾康等医药企业先后落户镇江经开区,逐步成长为极具潜力的经济新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规上企业数32家,产值达68.7亿元。
建载体 聚人才
创新提质行动:澎湃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培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解锁镇江经开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频共振。”镇江经开区科信局副局长丁玲说。
在创新主体上,镇江经开区育强“三支力量”,第一支力量是引进高层次人才。镇江经开区持续推进“人才振兴”行动,创新开展“双引双服务”,深入探索产才教融合发展。建立三级网格人才工作服务专班,常态化开展“产业链人才大走访”,覆盖企业600余家。近三年来,镇江经开区引进了45名全职博士人才,全区各类人才累计入选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241人次。
第二支力量是产业基础人才。镇江经开区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产业基础人才。先后建立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主的航空产业引才基地,以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引才基地,以常州大学为主的生物医药、化工产业引才基地,以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为主的先进制造产业引才基地。
通过“走出去”加强校企地三方的互动交流,多层次、高密度组织企业进校揽才。近三年来,镇江经开区累计组织2000家次企业赴西安、安徽等地高校开展特色产业引才活动250场次,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两万余人。近15年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陕西高校累计为镇江经开区输送涉航类产业人才3500余人。
第三支力量是创新型企业。镇江经开区积极实施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措施,通过研发经费补贴、高企贷款贴息、国内展位补贴、科技副总奖励等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优化产业链企业资源配置,形成创新合力。2023年,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牵头,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参与,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镇江经开区推动组建全市首家创新联合体——航空复合材料及部件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以飞机内饰制造、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原材料开发为研发重点。
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镇江经开区纵深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涵盖技术咨询、培训等综合服务,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镇江经开区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创新载体上,镇江经开区建强企业研发平台,搭建公共孵化成长平台,建立科技合作平台。在创新要素上打造“三个高地”:政策金融扶持高地、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创新服务高地,吸引人才纷至沓来、项目接踵而至。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镇江经开区将以“系统谋划、实地勘察、精细施工、节点推进、闭环验收”的工程思维,实施推进产业攀登、改革赋能、宜居宜业、平安善治、党建扎根“五大工程”,着力让“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高效、群众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基层活力迸发”的更加美好镇江经开区成为现实。
(王丽青 刘晓明 王玉龙 张雪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