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眭氏族谱》

《世经堂集·眭东荪集》
□ 卢 政
眭石(1559-1611),明代丹阳人,字金卿,号东荪,世居县城麻巷。生而颖异,童龄不群,受书香家风浸润,自小苦读,诗书不离,于书过目成诵。继从毗陵师学制义,对文章兴趣浓郁,而对词不感兴趣,老师责备他这样不好,就谢去了。父亲眭基只得自己来教了,怕他自恃聪敏而不求真于心,每本书必让他诵读百次。眭石遵命不违,故而所读之书几乎能背诵,无忘者。弱冠能赋诗词,名声渐播。
20多岁时,眭石在乡里结“练湖文社”,得贤士十余人。他们在一起切磋文史,交流学业,乐道天下大事,还一起到练湖泛舟,酌酒酣歌为乐,名噪于时。时姜凤阿先生在南京任尚书,经常回丹阳居。闻文社才俊云集,就招延在会者,出题试之,最后选拔优秀者十人,资助读书,准备科举,而首选的为眭石。姜凤阿认为:眭石之才不下于其子姜士昌。最终,这批才俊中姜士昌与眭石先后考得进士,其他几人也得“科贡起家”。
万历九年(1581年),江西信丰进士甘士玠来丹阳任知县,他重正风化,考察学子,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入县学读书,首选就是眭石,这年他23岁。然而,在科举之路上,眭石并不是太畅顺,攻读多年,直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才中举,已33岁。此后眭石曾三赴北京考进士,不成功。
几次考进士失利,眭石反思原因,认为妨碍正业者,是“应酬文诗及酒也”,于是决心戒酒并拒绝应酬,家务事务交由妻子料理,自己独坐小楼,昼夜攻读,晚上点燃“椽烛”照明学习,力读三月有余,赴京赶考,终于进士及第。这是第四次考了,时间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已43岁了,这年丹阳仅他一人考中。
眭石中榜后,感叹说:“读书良苦,虽天资聪敏,非无闲弗能成也。”他在一篇文章中曾回忆自己科举之路,这样说道:“石晚乃得第,身攻苦食淡者余三十年。”由此可见古人获得进士功名是多么艰难。
据传,眭石参加殿试时还有一段趣闻。
眭石进京到礼部报名时,因为他的姓字是冷僻字,登记官员读不出,就问他读什么音。眭石是土生土长的丹阳县城人,就用丹阳话告知,眭读作“虚”音。进士考试第一关通过后,所有贡士在三月十五日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来策试。殿试的考场设在奉天殿。前一日,已由鸿胪寺、光禄寺官将奉天殿考场布置好了。
殿试仪式是极隆重的。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应试只考策问。当日早晨,眭石等300个考生先由礼部官引至奉天殿前,分列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朝服侍立。百官及考生站定后,鸿胪寺官请升殿,万历皇帝身着黄龙袍御殿,鸣鞭,百官及考生行叩头礼后,如常侍班而立。
这时,主考官礼部右侍郎曾朝节开始点名:“第1名,许獬,科目为‘易’,第2名,王衡,科目为‘春秋’……第41名,葛锡璠,科目为‘易’。”每点到一个名字,相应的贡士就站出来,坐到对应的位置上。“第42名”报到这里,主考官迟疑了一下。他遇到一个冷僻姓字“眭”,忘了读音。万历皇帝见状,眉头一皱。
曾朝节望着名册上的“眭”字,越急越想不出如何读,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怎么啦,有什么情况?”皇上严厉地问。这时,曾考官边上一个同考官翰林院检讨周如砥低声提醒道:“第42名是虚石”。周考官也只知道“眭”的丹阳读音。曾朝节一听到提醒,连忙重报:“第42名是虚石”。
“什么?第42名是虚设?”皇上勃然大怒,说道:“难怪吞吞吐吐,你们在殿试考场虚设名额,营私舞弊,这不是欺君罔上吗?理当治罪。”在场的人闻言失色,面面相觑,忐忑不安,都为曾考官捏了一把汗。另一个主考官吏部右侍郎冯琦见此情景,立即跪下说:“禀皇上,臣等没有虚设名额,第42名贡士确有其人,名叫眭石,镇江府丹阳人,科目为书。”
皇上怒气未消,说道:“将名册拿过来给朕看看。”有人赶紧将名册呈给皇上。皇上一看,第42名下写着:“眭石”。他看着这个“眭”字,傻眼了,不认识,更读不出音。冯琦又补充说:“这个眭字北方读音为‘虽’,而丹阳话读音为‘虚’,是个冷僻字啊!”皇上意识到是一场误会,怒气稍息。良久才吩咐:“继续进行吧!”考官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殿试又正常进行。经此风波,眭石的心情也多多少少受到点影响,不过还好,在殿试中还是发挥出了水平。
第三天,也就是三月十七日,朝廷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排名情况,赐各位贡士“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张以诚、王衡、曾可前列为殿试金榜第一甲前三名,进士及第;而来自镇江府丹阳县的眭石列金榜第三甲第四名,同进士出身。眭石多少年的苦读,终于有回报。
考取进士后,朝廷授官,眭石到翰林院,经过严格考试,录选为庶吉士,这样一来成为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事。三年后,眭石擢升为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了翰林。此职从七品,掌修国史,故而后人也称眭石为“眭太史”。
任京官多年后,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因父亲眭基已90岁,眭石思虑再三,向皇上呈《乞待养疏》,恳求归乡侍父终老。恩准后,回到家乡,不料命途多舛,旧病复发,来年(1611年)十一月, 竟在丹阳病卒,享年53岁。墓在茅山脚下阳山。眭石著有《眭东荪先生集》16卷,《古唐诗选》,子明永为刻行世。《曲阿诗综》录其诗3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