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在登云山麓的墨香

镇江日报 第12版:春江潮 2025年07月11日

  

  

  

  □ 张伟清

  很多人喜欢读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长篇小说《大地》,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人以软笔书法抄写《大地》,震撼之余,也把我久离心中的《大地》拉回现实。

  那是2024年12月,在镇江登云山纪念赛珍珠获诺贝尔文学奖86周年活动上,镇江市社科联副主席谢林祥先生把自己用毛笔小楷抄写的赛珍珠代表作《大地》,赠送市赛珍珠研究会永久保存。这部手抄本,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言恭达题签“赛珍珠大地抄写”,全本共514页,每页宽21厘米,双面总长215.88米。

  谈起抄写缘由,谢林祥说,2022年3月,市赛珍珠研究会会长和几位专家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时,鼓励他抄写赛珍珠《大地》。他开始有些犹豫,因为《大地》近20万字,如果平均每天抄写200字,估计用时3年。但他想到赛珍珠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并目睹了市赛珍珠研究会成立20余年来,推动建成珍珠广场、赛珍珠纪念馆、赛珍珠文化公园等设施,命名了珍珠路、珍珠桥,不遗余力地打造赛珍珠文化品牌,于是毅然决定抄写《大地》。

  为方便谢林祥抄写,市赛珍珠研究会提供了资料室作为抄写室、民国时期繁体字《大地》印本作为抄写模本,并帮助精选楮墨、小楷狼毫。谢林祥也做了大量准备,多次到图书馆查阅古籍资料,研读作品。

  谢林祥介绍,他从2022年7月开始用业余时间抄写,到2024年5月定稿,历时22个月。其间,占据绝大多数节假日和部分工作日晚上。每次写时,他都先临帖热手,然后再正式抄写。有时写一整天,写累了站起来动一动,或绕山步行放松片刻。经常晚上写两三小时后再回家。写到后期,他觉得前面有些地方写得不好,又再次重写,一共写废36支笔锋开岔小楷狼毫、二三百页临帖草稿。因较长时间专注抄写,前期他妻子给他送饭,后来无暇顾及,他基本靠方便面充饥。他说:“虽然抄写过程比较辛苦,其间有过尝试、坚持、求精、安静、浮躁、偶得等心态,但完成之后感觉很愉快,也收获了一些对笔墨的感悟。”

  那天寒雨初歇,阳光初照,百余名与会嘉宾纷纷围观手抄本。一位80多岁老干部看了后连连夸赞:“抄写花了真功夫,连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一位老教授说:“作品流畅圆润,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既有魏晋风骨的清逸之气,又不失当代审美的精神表达。” 溢美之词散发在登云山每一个角落。

  那次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部手抄本,活动结束,我迫不及待地端详起翻开宣纸的书页,一个个繁体中文“蝇头楷体”映入眼帘,字迹清秀工整,清新质朴;笔意神采超逸,雄浑从容;笔力刚健,布局有序;书风沉着稳重,疏朗透气。通篇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仿佛一气呵成。全文既有传统帖学的典雅,又融入个性化的特质;既展现了自然书写的美感,又体现了谢林祥对书法艺术的深厚积累和执着追求。我不懂书法,但从内心钦佩,并深深感受到中国书法和文化的力量。

  我以前与谢林祥交往不多,这次才慢慢地打量起他来。谢林祥中等身材,戴着眼镜,温文尔雅,像个学者,圆圆的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原来他以前是部队干部,因爱好书法,也是一位军旅书法家,并加入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几年前转业到市社科联。他十分支持市赛珍珠研究会的工作,每年主动帮助制订研究课题,积极参与赛珍珠文化交流活动。

  谢林祥的《大地》手抄本,是他三年来的心血结晶,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他以闪亮的文化烙印,为《大地》增添了厚重的底色,成为时光深处的生命回响,也是当代镇江人向历史上“镇江女儿”的深情致敬。

  我曾经询问谢林祥,是什么力量支撑您一直坚持抄写下来?他说,他通过抄写《大地》,更深入地认识了赛珍珠和当时的中国。每当抄写累了,抬头看着资料架上摆放的赛珍珠雕像,总会被她的文学作品、人桥精神、慈善情怀所感动。《大地》每一页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赛珍珠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促进了中国与美国及西方之间的民间友好交流,我们作为当代人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今年我又翻看了一遍《大地》。赛珍珠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在书中塑造了中国大地20世纪初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以饱满的同情心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此书1931年在纽约出版即引起轰动,其独特的视角、优美的语言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的小说。赛珍珠以此为代表在1932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根据有关资料,赛珍珠《大地》被译为145种语言在全球传播。再读《大地》,让我又一次看到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理想与追求,再次体悟到人性的沉沦与激荡,更加感受到其中质朴而坚韧的力量。

  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赛珍珠1892年在美国出生三个月,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其中在镇江登云山生活18年,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镇江的大地是赛珍珠成长的摇篮和成功的起点,镇江的市井烟火,是她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土壤,镇江的山水和“黑桥烧饼”,是她永远的乡愁,她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在中国,她亲眼看到许多中国农民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拼搏,并被他们的纯朴、善良和顽强所感动,于是将中国农民的脊梁、妇人的掌纹、土地的叹息,化作《大地》中的文字。《大地》改变了不少西方读者眼中中国那种“历史悠久而又软弱落后的神秘国度”的印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赛珍珠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谢林祥把赛珍珠笔下那幅波澜壮阔、细腻入微的中国乡村画卷《大地》,以传统书法艺术形式再现于世人面前,为市赛珍珠纪念馆增添了新的珍藏。

  今年5月,我陪同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参观市赛珍珠纪念馆。吉狄马加钟情书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赛珍珠铭刻中美友谊的初心和谢林祥的《大地》手抄本,点燃吉狄马加心中的激情,他乘兴挥毫写下“大地的珍珠 语言的甘泉”和“大地归一”两幅行款,凸显“大地”作为文化母题的永恒魅力。

  走出纪念馆,看着对面青砖黛瓦的赛珍珠故居,闻着散发在登云山麓的《大地》墨香,我们仿佛看到赛珍珠的影子,赛珍珠以自然质朴、充满知性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激励、情操陶冶和生命的追索,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