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构建成熟师培网络

乡村教师培育站已培养2600余人

镇江日报 第07版:教育 2025年07月17日

  

  

  

  本报讯(唐守伦)7月15日自市教育部门获悉,我市2014年启动乡村教师培育站以来,已培育乡村教师2600余人,覆盖全市90%的乡村学校。从建成我市首批语文、数学、英语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到实现培育站学科全覆盖,我市乡村教师培育站已构建起成熟的师培网络。

  我市乡村教师培育站的研修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修课程聚焦乡村教育的痛点难点,积极探索教育改革、课标落地的路径和策略,助力乡村学校从素质教育走向素养培育。乡村教师培育站探索创新了“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模式、“共研-共享-共生”等城乡教师协同发展新范式,推进全员导师制、学科中心制改革,为优化乡村教育生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把培育站打造成全体乡村教师的成长家园,我市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教师培育站建设。句容市以新组建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中学文科综合(政史地)、中学理科综合(理化生)6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为“圆心”,打造乡村青年教师发展“同心圆”,分层次、多渠道、高品质、全时空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培育站研修聚焦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等重点,采用集中研修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运行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等多种方式组织研修。专家指导、实地考察、案例研究、沙龙讨论等量体裁衣的研修活动,激发了更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为发挥培育站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其他乡村教师的辐射,扬中市依托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坚持顶层设计、本土特色、精确供给,以该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以及发展中心研训员为主要成员,肩负起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使命。注重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学科素养提升,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内力支持。注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和教学改革,聚焦综合评价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采取集中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成立学科中心组、学科共同体等,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研修活动,打造一支优秀的乡村骨干师资队伍,促进扬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帮助男幼师明确“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给他们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市幼儿园乡村男教师培育站成立。京口区、润州区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携手前行,两区幼儿园男教师开展结对帮带。

  位于京口区东部的谏壁中心小学和学府路小学是两所百年老校,也是该区最后两所“涉农学校”。由于两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年轻教师成长的机会和途径相对较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常常遇到瓶颈。为此,在京口区建立了镇江首个涵盖语、数、外及综合学科的综合性乡村教师培育站,整合京口全区教师培训培养的资源,为每个学科组聘请一位特级教师或市学科带头人担任导师,同时全方位对接省、市师培部门,构建一个开放性的乡村教师培育平台。培育站为学员制定了详细的培育计划,通过送教讲学、网络研修、跟踪指导、赛课评课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十余年来,一个个课题项目,一篇篇学术论文在乡村教师培育站研究活动中完成,多个项目获评国家、省市级教学成果奖。一批批年轻乡村教师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奖,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生力军”。乡村教师培育站学员、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教师卢敏表示:“培育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加油站,也是连接优秀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