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

于AI浪潮中奏响人机协同育人和弦

镇江日报 第07版:教育 2025年07月17日

  

  

  

  本报讯(袁军辉)日前,中国自动化学会公示第九批“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共建示范校”名单,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扎实基础、创新课程体系及“AI+研学课堂”育人成果名列其中。

  作为智慧校园示范校,学校以“千兆光纤进校园、百兆光纤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建为底座,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出发,在“沉浸式AI场景”中重构学习空间。联合校外人工智能企业、研学基地打造校外实践场域,让AI技术从“课本知识”变为“可触摸的社会应用”,形成“处处能学、时时可练、人人参与”的育人格局。

  学校通过模块化、分学段、多维度的人工智能课程,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场景体验等感知类课程中了解掌握智能传感器的功能;在人机对弈、数字气象站、自动驾驶等算法类课程中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在Siri、学习聊天机器人等人机交互类课程中感受机器学习、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在“八礼四仪”、《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信息道德类课程中倡导人工智能向真、向善、向美。

  学校推行“研学课堂”,以“学习目标立精、学习任务立实、学习拓展立活”为支点,精准对接“知识内化-能力迁移-思维创新”的进阶逻辑,打通学科融合、生活关联与学情适配的通道,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创造性学习”的跨越,真正让“科”的思维与“技”的实践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在研学课堂上,以评价为支点,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在“动手动脑”方面是否独立自主完成,在“合作探究”方面是否深度参与系统规划,在“展示点评”方面能否大胆表达、积极评价,让学生在思辨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与自我成长的成就感。同时合理开展好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发展性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研的目的,撬动从“学会”到“会学”再到“想学”的能力跃迁。

  学校以趣味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硬核知识为内核,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近科技、掌握技能。机器人社团从最新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入手,让大家感知光线、温度、距离的奥秘,用代码赋予机器人自主行动的能力。3D打印社团亲手绘制绽放的立体花卉、灵动的自行车模型,甚至构建出一幅“美丽田园”场景,感受“所想即所得”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