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高考分数线“出炉”了。一个现象也出现了:不少省份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普遍偏高,甚至大幅高于理工科。这背后,则是残酷的录取率差距。譬如江西2025年文科本科录取率仅31%(13万考生招4.3万),理科达70%(23万招16万)。显然,这是高校文科专业招生缩减的原因。另一方面,文科生的就业压力也远大于理工科学生。2024年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理科生(含工科)整体就业率是49.4%,相比之下,文科生就业率只有43.9%。
文科就真的没有价值、出路变窄了吗?最新的新闻,给了“文科无用论”一个响亮的回答。
7月15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联合发布《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简称“沪九条”),通过资金激励、人才政策、场景开放等九大举措,打造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高地。这是上海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行业,第一次给出系统性、结构性的官方承认。
综合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等多家媒体与自媒体的分析,沪九条的出台,绝非孤立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而是上海面向未来十年的战略落子。上海的野心主要有三。一是“定向抢年轻人”。内容创作者群体,是具备创意表达力与消费引领力的高潜力人群,其中“95后”占比超60%。沪九条通过创作空间、职业发展、生活配套的全方位供给,将上海打造为吸引年轻创意阶层的“内容磁极”。二是构建内容驱动型的产业生态。现代社会,内容,不再只是传播的手段,而是一种新的产业触角。它能直接链接实体经济的多个触点,渗透进各个行业的营销链条、产品共创、用户教育与品牌构建过程。公众号“真叫卢俊”就描述了这样一个闭环——通过政策刺激吸纳全国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引导内容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产业链里→内容型企业独特视角助推产业升级→垂直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之后反向支持垂直内容行业的发展。三是启动一套以内容为核心的城市叙事生产机制。不仅是创造内容、打造内容产业,更要输出“叙事模板”与“注意力逻辑”。这个意义,已然超越了城市竞争,更关系到国家在全球叙事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有分析指出,全球城市竞争的本质正在改变:未来的制高点不在集装箱吞吐量,而在情感共鸣的制造力;核心竞争力不在流水线效率,而在文化叙事的传播力。当美国通过漫威宇宙、Taylor Swift巡演构建全球文化话语权,中国更需要自己的内容闭环体系——这正是沪九条的战略深意。
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了,沪九条是用制度性力量重新锚定文科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坐标与产业价值——内容创作从“边缘、非主流”扶正为“新型生产力”,内容创作者也纳入与科技精英同等的人才支持体系。有分析,沪九条,包括此前的相应改革,上海的系统性政策设计有三:其一,职业通道制度化,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传播高级职称认定,为科普大V“菠萝君”李治中、混知创始人“混子哥”陈磊等创作者颁发研究员级职称,打通“博主评高级”的职业通道;其二,人才待遇精英化,对符合标准的创作者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提供人才公寓及落户便利,将创作者纳入与科技人才同等的资源支持体系;其三,权益保障体系化,在黄浦、杨浦集聚区设立创作者合法权益保护快速通道,强化原创内容保护机制。当内容创作被赋予职称、落户、资金等传统“硬核领域”的专属权益,文科的“无用”标签就已然被制度性撕除。还有更重要的,是对内容创作的价值重估。譬如,杨浦区将旧改空置的120000㎡商办空间改造为“V聚场”,以“首年免租+梯度减免”吸引头部创作者,实质上就是认可了内容创作的价值已然值得用空间产权置换。精确的数据亦有,“杨浦区真的送了我200平的房”的网红“G僧东”,其《上海16区拟人》系列视频累计播放量超7亿次,带动周边餐饮客单价提升34%,其孵化的“沪语盲盒”月销破百万。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麦肯锡的发现,每1元文化IP投资可拉动周边产业6.2元收益,更证实了,文科的价值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转化成了可量化的城市资产。
可以说,沪九条的出台,标志着内容创作从草根兴趣升级为城市战略,文化生产从民间自发转化为战略引擎。这恰是上海对文科价值的终极诠释——文科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学问,更是改变世界的工具。
但文科生们也且慢高兴。符合沪九条政策要求的创作者,显然要兼具文化洞察力、技术应用力、商业转化力。现在的我们,现在的文科,具备吗?或许,这当是我们在欢呼沪九条标志着新文科新春天到来的时候,却更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