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处 文华正芳菲

我市新增省文保单位9处,新增数量全省第三
镇江日报 第09版:镇江周刊 2025年07月25日

  

  

  

  

  

  

  

  

  

  

  本报记者 谭艺婷 本报通讯员 张宇华 刘聪

  日前,省政府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4处,其中镇江有9处入选,新增数量全省排名第三。截至目前,我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63处。近年来,全市文物系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突出其重要社会价值,在保护、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推动镇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呵护”提升文保水准

  

  我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于2023年启动,经各辖市区调查摸排,全市遴选上报。此次我市入选的分别为:孔塘遗址、曾布墓、杨一清墓、茅山三天门、怀德堂、镇江潮位站旧址、绍宗国学藏书楼、北固山气象台旧址、镇江一等邮局旧址。入选总数排在苏州、南京之后,位列全省第三,是近年来镇江文物保护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

  我市文保阶段性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时功夫。市政府负责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市文广旅局具体对本市文物保护进行监督管理。我市大力推进文物修缮,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先后修订完善《镇江市文物保护巡查工作制度》《镇江市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镇江市业余文保员管理办法》,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同时建成文物保护单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实现全覆盖监控。近年来,城乡建设中未出现破坏文物和历史风貌情况;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态整体较好。全市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数据显示,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共有1426处,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大运河)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套)。

  

  “考古前置”服务城市建设

  

  此次入选文物类别多样,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四类不可移动文物,其中镇江古墓葬占全省公布总数的50%,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占有重要比重,是我市落实实践考古前置“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政策,重视文物建筑维护修缮、有效利用的长期积累的成果。

  早从2020年开始,全市推行考古前置工作县区全覆盖,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在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先后发掘墓葬数百座,出土文物上千件,城区发现的甘露闸登仙桥遗址、镇江府城西门遗址、罗城遗址等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2023年,我市成立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全市考古力量进一步充实;发布实施《镇江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项目,为挖掘镇江文脉、讲好镇江故事奠定基础。

  

  “文物活化利用”擦亮品牌效应

  

  今年以来,随着“文创”热潮渐起,“苏超”火爆出圈,我市“文物活化利用”渐入佳境。

  2023年至今,我市一直创新打造“何以镇江”文物活化利用品牌,先后编制《镇江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何以镇江”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为各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指导。先后实施了300处文保单位解读二维码全覆盖项目、20处古遗址阐释解读项目,全面提升文物可阅读性。有序推进文博场馆活化项目,镇江博物馆佛教展厅、镇江市政协文史馆、许维新烈士故居顺利建成并对外开放。

  目前我市已发布21条文物旅游研学线路、20个网红文物打卡点、20个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20位青少年文物守护人,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推出“何以镇江”系列主题活动,共举办陈列展览100多个,活动超600场,参与人次超40万,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我市新增9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概况介绍

  ◆孔塘遗址

  

  

  地区:句容市

  类型:古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周

  孔塘遗址位于郭庄镇孔塘村北部,高阳河以南。孔塘遗址文化面貌极为复杂,自下而上、由早及晚,出土器物呈现出一脉相承的本地特色 。在约3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考古人员共发掘清理出200座墓葬 。孔塘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它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填补了该地区在某些历史时期考古研究的空白 。通过对遗址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文化交流等情况 。遗址中多种文化因素的融合,也为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提供了绝佳的案例。

  ◆曾布墓

  地区:句容市

  类型:古墓葬

  时代:宋

  曾布字子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胞弟,历任三司使、知枢密院事、右仆射等职,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曾布墓始建于宋,明代重修,利用自然山体地势高差修整为多级台地,逐级抬升,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为神道、墓仪石刻、墓祠(享堂)、拜坛、排水沟、围墙、墓阙、环墉及环道、地下墓室等。曾布墓的发现,为研究宋史及曾氏家族历史、北宋至明代丧葬制度、建筑工艺、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杨一清墓

  地区:润州区

  类型:古墓葬

  时代:明

  杨一清为明代名臣,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历任吏部尚书、三边总制等职,升任太子太师、内阁首辅,世称杨天官。嘉靖八年(1529),杨一清落职退居丹徒,次年病逝。杨一清墓由墓冢、神道、石刻组成,总体保存完好,墓前石刻保存较完整,神道极具艺术特色。

  ◆茅山三天门

  地区:句容市

  类型:古建筑

  时代:明、清

  茅山三天门位于句容市茅山风景区元符万宁宫,在灵宫殿后、老子神像前的万寿台上。创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公元1165年—1173年),原为“金箓道场”拜章上表之圣地,明清两代多有修葺。茅山三天门于2007年8月公布为镇江市文保单位。

  ◆怀德堂

  地区:京口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怀德堂位于镇江经开区姚桥镇爵家村,提起怀德堂,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怀德堂为典型徽派建筑,上世纪初由丹徒富商朱子洪出资建造,共三进,五开间,中为厅堂,夹墙间有暗室,前后进之间有厢房、天井,厅堂方砖铺地,天井青石铺面,两个天井地面中间的石板分别刻有龙门、鲤鱼图案,为鲤鱼跳龙门之意,门窗槅扇刻有“二十四孝”图案,雕刻十分精美。

  ◆镇江潮位站旧址

  地区:京口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民国二十五年(1936),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在北固山观音洞前江中建造潮位站,主体为岛式自记水位计台。2005年12月,因长江岸线变化,镇江潮位站停测潮位,仍保留水位监测及城市防洪服务功能。镇江潮位站为我省乃至全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之一,也是长江江苏段唯一保存完整并仍在使用的民国水文站,是江苏长江水文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绍宗国学藏书楼

  地区:润州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镇江旧有“文宗阁”,为四库七阁之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兆曾以绍继文宗阁为己任,在伯先公园建藏书楼,命名“绍宗国学藏书楼”。抗战时藏书尽失,后又逐年增置。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市政府拨款修葺,征藏书籍,最多时达到8万余册,不乏珍本孤本。

  ◆北固山气象台旧址

  地区:京口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1934年,江苏省会测候所选址镇江北固山中峰,建设气象台及测候所办公室。现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及蓄水池各一座。北固山气象台旧址建筑功能划分明确,立面造型简洁大气,具有典型的民国风格,是江苏近代气象事业的重要实物遗存。

  ◆镇江一等邮政局旧址

  地区:润州区

  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镇江近代邮政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镇江海关设立的邮务办事处。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镇江于同年成立大清邮局,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1914年,镇江邮政局被定为一等邮局,1924年迁入京畿路新址,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邮政事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图片由市文广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