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抗战史上的十个“第一”

镇江日报 第10版:西津渡 2025年07月25日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 孟宪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镇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在镇江抗战史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第一”。

  第一支抗日自卫武装:

  倪山抗日自卫团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富有光荣爱国传统的镇江人民,纷纷展开了自发的保家卫国斗争,组建起一支支抗日游击队伍。在这些武装中,建立最早的是管文蔚领导的倪山抗日自卫团。

  管文蔚是丹阳访仙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他从被监禁7年之久的国民党监牢保释出狱,立即投入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10月,他和胞弟管文彬、管寒涛在家乡组建了第一支抗日自卫武装——倪山抗日自卫团。自卫团成立后,在周边地区积极开展破路、袭扰等活动,打击日军交通线,并利用有利地形,击退了日军对倪山村的进犯。丹阳抗日形势为之一新,也为稍后丹阳抗日自卫总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半政权性质的群众性抗日团体:

  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

  1938年6月起,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相继进入苏南敌后,开始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7月7日,陈毅在镇江宝堰镇主持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会后成立四县抗敌总会筹委会。9月抗敌总会正式运转,由地方知名人士樊玉琳任主任,新四军代表王丰庆任副主任。

  四县抗敌总会是新四军在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执行中共中央指示,建立的半政权性质的群众性抗日团体,为党逐步掌握抗战领导权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抗敌总会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区、乡、保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极大集聚了广大民众开展抗日救国的进步力量,积累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经验。

  新四军挺进江南第一仗:

  韦岗战斗

  1938年6月17日,以粟裕为司令员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15公里处的韦岗伏击日军车队,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日军20余名,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20余支及一批军需物资。

  韦岗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抗战的第一仗,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战斗本身。战斗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斗志,极大提高了新四军的威信和政治影响力。正如粟裕指出“(此战)不仅奠定了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基础,而且开辟了胜利的先声”。陈毅闻听韦岗奏捷,欣然赋诗一首:“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第一个党支部:

  庄湖头村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在镇江各地的组织,在大革命失败后遭到严重破坏。新四军进入镇江敌后地区后,在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着手重建党的各级组织。

  1938年7月初,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派出的干部共10余人,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到丹阳延陵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建党工作,在庄湖头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建立了茅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庄湖头村党支部。

  第一个党的领导机构:

  中共苏南特委

  1938年7月,中共苏南区工委在丹阳延陵成立,陈毅兼任书记,作为恢复和建设苏南地方党组织的过渡性领导机关。9月,中共苏南区工委扩建为中共苏南特委,吴仲超任书记。苏南特委的建立,对苏南地区党的建设与发展、抗日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以及配合新四军在茅山坚持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反“扫荡”战斗:

  华山战斗

  1938年9月11日,日军对茅山地区发动首次大“扫荡”,出动2000余兵力合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驻地宝堰前隍村。陈毅司令员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反击,抢占驻地附近的制高点华山,掩护支队司政机关、战地服务团和青训班越过华山安全转移。整个战斗毙伤日军30余人,新四军主力部队无一伤亡。

  华山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以后的第一次反“扫荡”战斗,体现了陈毅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新四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部队和参加革命不久的知识青年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锻炼。

  第一位牺牲的新四军团级干部:

  萧国生

  萧国生,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政治主任。率部战斗在茅山抗日前线,因工作出色,被公誉为全军“政治工作模范”“共产党员模范”“青年人模范”。

  1939年3月7日,数千日伪军袭击驻镇江上下会及丰城的新四军第二团。生死关头,萧国生主动要求留下掩护部队主力突围,在激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萧国生是新四军第一位因作战牺牲的团级干部。陈毅亲撰悼文纪念烈士:“茅山的风雪,长江的波涛,都在追悼我们的抗战英雄……”

  第一起反共摩擦事件:

  马峰事件

  1939年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敌后加紧反共和投降活动,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反共高潮。

  9月27日,经国民党镇江县长庄梅芳等人密谋,在上党莱村设下“鸿门宴”,杀害了新四军第二团特务营营长马峰等7人,并包围解除了特务营武装,制造了苏南首起反共摩擦事件,史称“马峰事件”,也称“镇江惨案”。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使广大抗日军民看清了他们破坏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真实嘴脸,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治警觉性,更加坚定地投入抗日反顽的艰巨斗争。

  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初,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各地抗敌自卫会和抗战动员委员会改组为政权领导机关,代行抗日民主政权的职能。2月中旬,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中共党员李培根任主任。4月上旬,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正式改组为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仍由李培根出任县长,下辖6个区公所,58个乡,成为镇江乃至苏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第一家抗日银行:

  惠农银行

  1942年12月,苏南抗日根据地第一家银行——惠农银行在丹阳延陵正式成立,直属新四军江南财经处领导,行长李建模。银行办公地址设在延陵镇上的一个盐栈内,并在金坛、高淳等地设立了兑换处,发行的惠农币流通于茅山东部和金坛、溧水、溧阳、江宁、句容、丹阳、丹徒、武进等县。

  惠农银行的成立,为江南地区发行和使用抗币,积极防御金融掠夺和对敌货币斗争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为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提供农民贷款等帮助,促进了减租减息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