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蒋须俊 萧也平
本报记者 周迎
新建大型农家土灶,让饭菜更具“烟火气”;自产自销的农家土特产基地,产品让游客吃了还想带一份;引种高端特色果品,成为地产葡萄采摘“新宠”……白露节气过后,早晚的气温已迈入“舒适区”,在丹阳高新区大圣村文旅产业基地内的名流生态农庄和大圣幸福农场葡萄种植园,众多特色体验吸引了游客。
“快跟我来瞧瞧!这可是我们花了上万元,请老手艺人量身打造的新土灶!”名流生态农庄负责人眭蓓蕾的话语里满是期待。走进农庄新建的土灶房,灶台中间有一口特大铁锅,两侧分别嵌着大锅与小锅。灶身透着古朴的农味,仿佛下一秒就能燃起柴火,煮出满室飘香的农家饭。
“以前的土灶规模小,今年特意扩建,就是想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烟火气’。”眭蓓蕾笑着解释,这土灶上煮出的米饭,用的是自家种的“大圣村”牌稻香米。“去年游客尝过都说好,今年我们接着种,不仅能让大家在农庄吃个够,还能装成礼盒带回去,让全家人都尝尝这好米。”如今,每当土灶上的铁锅冒出热气,米的清香便引得食客频频探头。
作为集种植、养殖、餐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基地,名流生态农庄还有不少惊喜:梅花鹿观光区里,小鹿抖着尾巴悠闲踱步;水产养殖垂钓区旁,钓友们屏息静待鱼上钩;户外拓展区中,不时传来孩童的欢声笑语……今年,农庄更是对“月季长廊”进行了高标准改造,藤蔓缠绕的花架下,朵朵月季竞相绽放,与新添的土灶相映成趣。游客在赏景之余,还能亲手体验农家烹饪,感受“乐在乡村”的地气。
农庄的“土特产菜单”上还有更多本地风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农庄建起了菜籽油生产基地、山芋种植基地,还养了“走地鸡”“跑地鸭”。金灿灿的菜籽油,是农户们用传统工艺压榨而成的;韧劲十足的山芋粉丝,是冬日里晒制的农家味道;草鸡蛋、土鸭蛋,轻轻一磕便流出金黄色的蛋黄。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食材,成了游客餐桌上的必点菜,不少人临走时还会拎上几袋,把美味带回家。
顺着农庄的小路往前走,便到了大圣村幸福农场的葡萄园。掀开大棚的帘子,一股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一垄垄葡萄藤整齐排列,翠绿的叶片间,一串串“蓝宝石”葡萄格外惹眼——它们形如手指,紫中透红,阳光透过棚膜洒在上面,像缀满了细碎的宝石,难怪还有个浪漫的名字叫“月光之泪”。
“这是前几年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一共种了2亩多。”农场葡萄种植户眭坚笑着介绍。为了让“蓝宝石”在丹阳扎根,他没少下功夫:从调控大棚温度到修剪藤蔓,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葡萄成功挂果,成了游客的“心头好”。“你看这葡萄,不仅好吃,还好看,好多游客都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如今,除了游客采摘,村委会还帮忙推广销售,让这“葡中珍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文旅融合,才能让乡村更有活力。”大圣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大圣村文旅基地,早已不是单一的观光地:游客可以在名流生态农庄,用土灶煮一锅东北稻香米,就着农家菜籽油炒的时蔬,感受返璞归真的惬意;也能到大圣幸福农场,亲手摘下“蓝宝石”葡萄,体验农事采摘的乐趣;还能认养一块菜地,在闲暇时来浇水、施肥,收获属于自己的生态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