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 奕
“早上送孩子到学校门口,以前总能看到背着沉重书包、脚步慢悠悠的小家伙,现在好多孩子一进校门就往操场跑,连书包都没放下就喊着‘要去占跳绳位’。”开学刚一周,镇江家长陈先生的一条抖音,道出了江苏“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新政落地后,校园里最鲜活的变化。这个秋季,从百年名校到乡村小学,曾经被数学、语文挤占的体育课,正以“每天一节”的频率,重新回到孩子们的日常,成为校园里最热闹的风景线。
这项“体育新政”并非教育部门的“一时冲动”,而是对孩子成长刚需的精准发力。近些年全省中小学生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超重、肥胖率有增无减,部分城区小学甚至出现“一个班10个小胖墩”的情况。更令人忧心的是,在对全省2000名小学生的随机调查中,有近40%的孩子表示“一周最期待的课不是体育课”,理由是“要跑圈,太累了”“老师会借课讲作业”。当运动从童年里“隐身”,缺失的不只是运动技巧的训练,更是追逐打闹时的快乐、团队合作中的默契,以及面对挫折时的韧性。
新政落地后,校园里的改变远比想象中更生动。体育课不再是“跑两圈+自由活动”的固定模式,而是被拆分成“基础体能+特色技能”的双模块:周一至周五,跳绳、篮球、足球等专项训练激发着孩子们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拼搏的勇气。曾经上体育课总是躲在后面的“小不点”,现在也敢于跟着老师练习投篮;曾经一放学纠缠着妈妈要手机的“小眼镜”,现在期盼着放学后在绿茵场上飞奔。
更令人惊喜的是,“每天一节体育课”正在悄悄重塑家长的教育观念。许多家长曾是典型的“分数焦虑派”,“踢球能当饭吃?不如多做两张数学卷!”是他们的普遍共识。但这学期,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孩子因为体育而更加阳光开朗,每天放学后主动分享体育课上的趣事,展现自己在某项运动上的进步成果。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德智体美劳”的真正意义,体育从来都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多项科学研究也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海马体发育,提升记忆力与专注力,而规律运动形成的“目标感”“节奏感”,还能迁移到学习场景中,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规划时间。如今,越来越多学校意识到,体育课不是“学业负担”,而是“增效助力”——当学生在操场上释放了过剩精力,课堂上的专注度、思维活跃度反而会显著提升。
当然,新政落地过程中,部分现实难题也逐步显现。一些城区老校受限于建校年代早、空间规划不足,操场面积往往难以满足多个班级同时上课的需求,有时需通过“错峰使用”“分区域教学”缓解场地压力;在农村地区,专业体育教师缺口较大,部分学校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承担体育教学,导致课程专业性、系统性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江苏已启动多维度解决方案:一方面推动“校园体育场地共享”,将社区体育馆、公园运动区纳入“学区体育资源池”,弥补校内场地不足;另一方面实施“流动体育师资计划”,组织城区优秀体育教师定期赴农村学校授课,并开展兼职教师专项培训,覆盖基础动作教学、运动伤病预防等实用内容。
从教育本质来看,“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价值远不止于体质提升。专门针对内向、焦虑学生设计的“体育疗愈课程”已在一些学习实验中开展,通过团队协作类运动,帮助学生打破社交壁垒,培养沟通能力与抗挫折心态。这类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体育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人格的塑造。它能教会学生理解规则、尊重对手,懂得在合作中共赢、在竞争中成长,这些素养对青少年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书本知识。正如教育领域共识所言:“完整的教育,应当让学生既有书桌前的深度思考,也有操场上的活力释放;既能解答复杂的学科难题,也能在阳光下享受运动的纯粹快乐。”
如今路过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充满生机的运动场景:大课间的操场上,跳绳甩动的“呼呼”声与学生的笑声交织;体育课上,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各自区域练习技能,教练哨声、指导声此起彼伏;放学后,不少学生的运动鞋沾着尘土、浸着汗水,却带着对次日体育课的期待。这些场景背后,是江苏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坚定践行,也是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深度尊重。童年不该只有书本与试卷堆砌的“赛道”,更该有奔跑跳跃的“旷野”。当“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常态,当运动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我们培养出的,必将是体魄强健、心态阳光、全面发展的下一代。这不仅是江苏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更应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应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