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新名单公布 两名著名抗日英烈与镇江关联

镇江日报 第06版:西津渡 2025年09月12日

  张正坤

  周时英

  

  

  

  

  

  □ 孟宪威

  今年8月27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有两名抗日英烈与镇江关联,他们是:张正坤、周时英。

  

  张正坤:

  威震茅山的新四军老二团首任团长

  

  张正坤(1898—1941),湖南浏阳人,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张正坤参加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参加红军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是一员智勇双全的战将。长征途中,他率部充当全军先锋,一路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为红六军团以及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立下赫赫战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张正坤受党的派遣,从延安回到家乡浏阳,担任抗日红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为部队顺利改编为新四军以及推动湘鄂赣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8年初,张正坤奉命到刚组建完毕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任职,成为这支后来威震茅山、驰骋大江南北的“老虎团”首任团长。

  同年春夏之交,新四军第一支队在陈毅司令员率领下挺进苏南敌后,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张正坤与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等率部展开于镇江、丹阳、句容、金坛等地,实施抗日游击作战,先后取得竹子岗、新塘、新丰车站、句容城等战斗的胜利,予以日军沉重打击。第二团也被根据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老二团”“老虎团”。

  1938年8月中旬,张正坤率第二团第三营进至丹阳珥陵镇蔡店、神河、吴家村、车垛桥一带。23日晨,驻金坛的日军步兵第五十一联队兵分两路向丹阳开进,其中一路100余人乘汽艇沿丹金漕河北犯珥陵。张正坤果断下令部队在途中伏击,在友军的配合下,经5小时激战,毙日军32人,伤日军18人,俘日军1人,其余日军仓皇逃窜。这场战斗也成为新四军在平原河川作战的范例。

  1939年春,张正坤升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协助陈毅司令员进行军事指挥,巩固和发展茅山抗日根据地。同年秋,他调回新四军军部工作,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员,率部战斗在皖南抗日前线。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此时张正坤担任新四军皖南第三纵队司令员,负责拱卫转移中的新四军军部安全,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的顽军血战七昼夜,终因腿部负重伤,在突围中被俘。

  国民党顽固派将张正坤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作为“要犯”戴上两副脚镣。面对敌人的欺骗利诱和残酷折磨,张正坤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1941年8月,张正坤和难友陈龙标、张仰在监狱附近的皂头镇毛湾村英勇就义。

  

  周时英:

  曾任周恩来秘书,在镇江的抗日战斗中牺牲

  

  周时英(1915—1940),云南罗平人,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周恩来同志秘书。

  1935年,周时英在昆明读高中期间,积极参加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领导的“读书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书籍,寻求革命真理,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骨干分子。“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后,他投身昆明各大中学校组织的应援游行示威,在队伍中领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表现格外突出,因而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

  此后,周时英受中共云南临时工委指派,回到家乡罗平,以乡村教师的合法身份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36年,他前往上海,经地下党员艾思奇等人介绍,进入大夏大学读书。

  1937年3月,周时英满怀抗日救国激情,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他因表现优异被选派到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担任秘书。

  同年10月,滇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开赴抗日前线,途经武汉。师长张冲是一位爱国将领,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通过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向中共方面提出调派得力的军政干部到该师帮助工作的请求。周恩来得到报告后十分重视,亲自决定抽调云南籍的周时英、张子斋等一批干部,赴第一八四师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周时英等人到任后,很快在该师建立了地下党支部,由周时英担任书记。

  1938年,滇军第六十军奉命参加台儿庄战役,第一八四师与日军鏖战多日,伤员剧增。为完成抢救伤员的任务,周时英挺身而出,只身连夜发动群众,组织战地支前,抢运伤员数百名。

  翌年,由于蒋介石对滇军的猜忌和排挤,张冲被迫离开部队。周时英随后奉命从第一八四师撤出,前往皖南新四军工作,任军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

  据云南省党史资料记载,1940年9月周时英随新四军部队在镇江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白刃拼刺,阵地多次易手。周时英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