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如灯,照亮从医路

镇江日报 第07版:芙蓉楼 2025年09月12日

  

  

  

  

  □ 王明霞

  又逢教师节,那些曾点亮我从医之路的师长们的身影,再度清晰浮现于脑海。无论是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卫校的恩师,还是临床带教的前辈,三十余载岁月流转,他们的教诲始终如烙印般深刻,影响我一生。今日执笔,只为定格那段与师同行的时光,诉说这份“永生不忘”的师恩。

  1985年,我踏入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卫校的大门,时年约五十岁的戴校长,像母亲般“管着”我们这群十几岁的孩子。那时的我们,总觉得她“婆婆妈妈”:绝不允许夜不归宿,每晚九点前,值班老师会逐宿舍、逐床铺检查;严禁南中医的男生进入学习区与生活区,连联谊活动也不例外;实习时与男医生多说几句话,都会有人向她汇报。她对宿舍卫生的要求更是严到苛刻,床铺、物品必须定点摆放,整洁得一尘不染。三年时光,我们只觉得被“束缚”,满心压抑。

  直到毕业典礼上,戴校长的一番话,让我们瞬间红了眼眶。“我对你们管得严,也是不得已。你们中大多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十五六岁离家,如今毕业了还有好些未满十八岁,若是在我这儿出了半点闪失,我如何对你们的父母交代?现在,终于能把完好的你们交还给家人,希望你们别恨我!”话音落时,她眼含热泪,台下的我们早已泣不成声。那一刻才懂,她的“严”,是胜似母爱的守护。

  2016年,我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课间突然接到同学发来的消息:戴校长出差途中遭遇车祸,抢救无效离世。那一刻,我竟不顾周围近百号学员的存在,伏在桌上失声痛哭——原来,这位一生无儿无女、把我们视作亲生孩子的校长,早已在我心中占据了亲人般的位置。她深耕护理事业一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播种爱”,她用行动践行了“为护理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同时也默默为我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年轻漂亮的鲁悦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刚从本校走出的“学姐”——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身上自带亲切感。身为老师,她尽心尽责;身为“姐姐”,她常以自己的校园经历分享经验,让我们毫无隔阂地融入了校园生活。与她在一起的时光,丝毫没有那些刻板的师生距离感。她以传道授业的专业,兼学姐般的贴心陪伴,成为我们初入校园时最温暖的光。

  解剖课由张爱群老师授课,他是学校仅有的两位男教师中的一位。平日里,他堪称“解剖室常客”,几乎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教学与研究中。我们也摸清了这个“规律”,一有解剖知识上的困惑,就会直奔解剖室找他。面对我们的频繁提问,张老师始终不厌其烦,用细致的讲解帮我们克服了最初对解剖课的畏惧,也让我们慢慢爱上了这门学科。

  最后为期八个月的临床实习收官阶段,有四个月的时光我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度过的。这里的带教老师,同样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段日子里,我每天都会看到他们身着军装、外披白大褂的身影——两种服饰交叠,不仅勾勒出“医者”与“军人”的双重身份,更承载着守护生命与坚守使命的责任,让我心中满是崇敬。

  急诊室的那段经历,至今仍清晰如昨。那天中午已过下班时间,医护人员大多已经离开,我正和带教老师在水池边洗手。突然,那名十岁的先天性房颤患儿病情骤发,心跳呼吸骤停。刚接班的年轻护士顿时手足无措,只见我的老师猛地甩去手上的水珠,人已箭步冲到病床前。她一边快速为患儿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边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指挥年轻护士:“快!西地兰0.2(毫克),上!听我的,没错!”她临危不乱的身影、掷地有声的指令,从此深深刻在了我的心底。

  此后三十多年的临床生涯里,每当参与抢救,我总会想起这句话,想起她那份沉着与担当,这份力量也始终支撑着我直面每一次危机。就是那一次,我人生中首次直面死亡;后续的死亡讨论会上,科主任对老师的高度肯定,更让我真切读懂了“时间就是生命”——危急关头,护士的果断与专业,丝毫不逊于医生的“医嘱”。

  肿瘤外科护士长的工作作风,同样让我受益终身。初到科室时,每天清晨,我都跟着护士长和其他老师提前半小时下病房:一边倾倒尿袋、引流瓶中的液体,一边和患者及家属聊夜间情况。起初,我也曾因旁人那句“护士就是倒痰盂的”而彷徨过,直到看着老师们通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再结合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快速掌握全病房的情况,精准安排当日工作,我才明白:这看似平凡的“小事”里,却藏着护理工作的“大责任”。当后来的我也走上护理管理岗位后,始终以她为榜样,牢记护理是医疗的“前哨”。因为每一份细致与担当,都关乎生命。

  如今,我早已从学生成长为一名带教老师,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师恩代代传”的意义。在救死扶伤的“无烟战场”上,是前辈们用爱与责任教会我敬畏生命、坚守使命。这个教师节,唯愿以初心续前行,像他们一样做“播种爱的使者”——因为我们不仅是师生,更是并肩守护生命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