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鸣
机缘巧合,我和2003年9月后就读于丹阳吕叔湘中学的学生成了校友。我出生于无锡,小学、初中在无锡就读。1970年初,全家下放,我随父母来到丹阳县延陵人民公社。全家下放期间,我曾先后在镇里的延陵中学、柳茹中学读过初中和高中。1972年,父母到丹阳县工作,我又转入丹阳县第二中学就读高中三年级并毕业。丹阳县第二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吕叔湘中学。
刚从农村中学转入县城中学,我就感觉到了这所县城中学透露出的不凡。在那个年代,母校就有宽敞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教学安排井然有序,老师和同学们亲如家人,学校有着良好风气。课余时间,老师与学生聊天时说起,学校创建于1925年,有悠久历史,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两度出任学校的教务主任,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
农村高中生在家是一个整劳动力,每年暑假、寒假及夏秋收的农忙季,他们都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几乎没有假日休息时间,可以说十分辛苦!县城的高中生,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他们除了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活,有充分的休闲时光。农村的同学在镇上读书,放学要走几里地回到各自村的家,平时很少相聚。县城的同学家住学校附近,平日里空闲时间较多,他们常邀请我这个新同学去家里做客,谈天说地,畅叙同学友情。回想起来,这是我生命中最惬意的一段校园青春生活。
那个年代,学校没有高考,学业安排没有那么紧张,却有丰富的课余活动。我们高中部有篮球队,班级有文学兴趣小组。我加入了文学兴趣小组,并负责班里黑板报的编辑。那时,我正在尝试学写散文诗,经常有一两首小诗刊登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有一天,班上有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对我说:“徐鸣,你这两首小诗写得不错呀,我喜欢!”她嫣然一笑,瞬间如春风拂面!我笑着回答:“我会继续写的。”一颗小小的文学种子就此在心田发芽!
高中毕业后,我因刚从农村返城,按政策分配至丹阳县港务局运输处。这是一个挺不错的单位。那时我正在读浩然的小说《艳阳天》,想体验农村生活,写出自己心中广阔天地的火热生活。征得父母同意,我毅然打报告申请上山下乡,成为丹阳运河人民公社的一名知识青年。在农村艰苦岁月的磨炼中,我小说没有写成,却成了大队和公社小有名气的通讯报道员。1976年底,我被公社推荐至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机关、群团、企业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手中的笔始终没有放下,写作一直伴随我成长!这些年,我有许多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群众》杂志、《江苏通讯》等。退休之后,我开始科普写作。2020年我的科普著作《大历史: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文明》获得安徽省科普二等奖,并在《知乎》上实名开博,写了多篇AI文章,受到普遍欢迎。我始终感觉,以笔为媒,以文会友,让我的人生增添了许多欢乐!
努力吧!年轻人,让青春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出发地。脚下有路,前方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