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4年08月14日

创新潮涌新镇江 凝心聚力向未来

——《瞭望》专题报道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陶立波 朱婕 单杉 周迎 陈志奎 笪伟 杨泠 

  本报通讯员 蔡雨

  

  8月5日,新华社旗下《瞭望》新闻周刊聚焦镇江高质量发展,推出《镇江向前》《“跨栏”跑起来》《浩荡见风骨》《一生许一城》4篇专题报道,对镇江产业经济、历史文化、人才镇兴、营商环境、城市风骨等进行集中报道。稿件推出后,“今日镇江”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很快转载,本报也在8月6日至9日陆续刊发了这组报道。

  专题报道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争相阅读转发,认为《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立意深远、视野宏阔、眼光独到、文风鲜活,生动诠释了镇江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奋力书写“镇江很有前途”时代答卷的新实践。他们纷纷表示,要用争雄竞先的勇气,积极担当作为、砥砺奋进,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选择镇江,是最好的决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镇江启动“人才镇兴”工程,提出“人聚镇江,才享荣光”口号,实施“金山英才”计划,连续5年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体现镇江引才、留才、用才的最大诚意。

  “来到镇江发展,是最好的决定。”回首结缘镇江的13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实验室主任王中群感慨不已。“从最初的人才启动基金,到中期的各项人才政策扶持,再到职称晋升、个人发展、科研空间拓展,每个阶段都有政府、大学、医院各层级的默默关心。”展望未来,王中群表示,他将铆足干劲,在镇江这片事业的沃土上牢牢扎根,勇攀科研新高,用实际行动做出更多的学术突破。

  “镇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山与水与人,路与街与巷,有形无形之处,一直推动着我的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样作为人才引进镇江的龚莉莉,把自己的艺术与这座城市有机结合,创作的戏剧作品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等诸多奖项。

  “作为新镇江人,我感受到镇江包容开阔的心胸,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积淀则给了我大显身手的舞台。”龚莉莉表示,未来将一如既往潜心创作,打造更多具有镇江特色的戏剧作品,为镇江的文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一方灵气、秀气又大气的水土。

  创新引领,镇江跑起来

  从高端船舶发动机到新型医疗器械,从集装箱运输船再到低压智能电气装备,镇江制造行销全球。近年来,镇江聚力打造“四群八链”,2023年销售规模突破4100亿元,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撑起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今天的镇江,正在实施产业强市战略,聚力“876”创新引领工程,奋力打造在特色领域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高地。市科技局机关干部卢永慧感慨颇多。他表示,聚焦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焕新,镇江正在努力把创新驱动“关键变量”转化为引领产业强市的“最大增量”。

  “《瞭望》新闻周刊的文章让我们科技工作者心潮腾涌、深受鼓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汪待发表示,慧创医疗深耕脑科学赛道,矢志不渝做中国自主化的高端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备。慧创全球首创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产品已于2023年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

  “我们与北理工合作研发的光电抑郁障碍诊断仪,有望申请国内首个抑郁障碍诊断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实现该领域从0到1的突破。”汪待发表示,慧创将凝心聚力,奋发进取,锚定科技创新战略目标,未来还将加速完成近红外脑功能治疗仪的临床试验,为中国1000余万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带来颠覆性的创新疗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未来镇江,无限风光

  从产业振兴到营商环境优化,从文化自信到人才集聚,我市用实际行动书写“镇江很有前途”的时代答卷。镇江的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文化与产业的共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镇江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篇文章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词——文化。”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秘书处处长朱思丞说,作为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镇江自古以来文化兴盛、风骨独特。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镇江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奔赴远方的追求,这是一种凤凰涅槃的决心勇气。”《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让朱思丞对镇江的城市精神和镇江人的责任有了更多思考,“镇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但镇江的未来还依赖于文化的延伸和影响,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当代镇江人的使命。”

  千年文脉厚筑镇江面向未来的底气。关于镇江的发展,朱思丞表示,要把文化当做自变量,以文化自强精神构建文化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激发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以文化的多元集聚提升创新创业密度,以发展的全新局面建构当代镇江文化生态,塑造属于新时代镇江城市的文化气质。

  读完《瞭望》新闻周刊的系列报道,市商务局综合处处长秦锐文发出了“既感同身受,又催人奋进。”的感慨。从黄河之滨来到长江之畔,秦锐文对自己“新镇江人”身份的理解和定位是“新时代镇江人”,她自豪于继承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傲然风骨,自豪于见证着它正在展现的时代风采,更坚信它的未来必将拥有无限风光。

  “在跑向‘镇江很有前途’的征程上,我们是城市和历史的挑山工,肩头沉甸甸的担子,要求我们在惠民生、善治理上下更多实功;在稳经济、强产业上下更多实功;在抓创新、增动能上下更多实功;在推改革、促开放上下更多实功。敢为善为,用‘宽肩膀’‘铁肩膀’挑起事业发展的‘重担子’。”秦锐文说。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宣传专员吴晨晨是土生土长的镇江人。她表示,看到新华社宣传家乡镇江,感到非常骄傲。她告诉记者,作为镇江人,一直觉得家乡是一座宝藏小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聚焦里提到很多与镇江有关的诗句,这也充分显示了镇江‘在诗意中立志’。”

  在央企工作的她从事宣传相关工作,会接触到五湖四海的同事。“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会极力向大家推荐我的家乡镇江,宣传镇江。”她表示,公司里也有许多年轻人选择扎根镇江、成为新镇江人,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肯定镇江、热爱镇江,她相信:镇江未来可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