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锦文
“山上山下的库盆都开始蓄水啦,你们一定抽时间下来看看!”红根书记电话加微信三请四邀,便有了这趟回仑山看变迁的返乡活动。
清晨,习习秋风裹着绵绵秋雨,湿润着满大街的梧桐落叶。我知道等人的人难免心急火燎,便早早把车开到约定的地点。或许是挚爱故土,或许是眷念乡亲,他们仨竟然比我早到。
仑山,又称龙冈,海拔395.4米,雄踞宁镇山脉句容段,西距镇江主城区大约30公里。我们曾经插队落户的姊妹桥村,深藏在仑山北坳,南去东昌街,北去桥头镇,都得翻山越岭二十里。那路,忽宽忽窄,时而曲折盘缠,时而怪石嶙峋,晴天黄土扬尘,雨天一跐一滑。
那时的仑山林深路隘荆棘丛生,第一次上山砍柴,镰刀没抡几下,我的右脚板就被躲在草丛里的竹桩戳了个窟窿,疼痛难忍,鲜血淋漓。打那之后,仑山便成了我望而却步的禁地。
“东昌家园”是市政府给仑山抽水蓄能电站拆迁移民兴建的住宅小区,门卫、监控、公共绿化、停车场、健身器材、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曾经一个村的农民,如今成了一栋楼的邻居。在红根家王嫂喜滋滋地跟我说:“做梦也不会想到,这辈子能走出山窝窝,住进宽敞明亮电梯上下的高楼大厦,菜市商超学校医院公交车站近在咫尺。”
听说当年的插队知青回来了,乡亲们越聚越多,久别重逢唠不完的家长里短。最让我欣慰的还是这些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如今按政策和年龄一个不落地享受上了社保的养老金。
晌午时分,我们沐浴着温馨的秋阳,驱车从东昌家园出发,一路向西经小茅山,过芦塘水库大坝,再由佴池民族村折向北,沿着蜿蜒起伏秋色斑斓的盘山公路,从南坡登上仑山主峰的上水库。
“这片原先是林业队的茶园。”“那里是方解石矿的采石宕口。”“电站项目部大楼的南头是老一队朱家棚子,往东的山脚下就是孔家边。”这一路如果没有王嫂做向导,我绝对摸不清东西南北。
削峰筑坝的上水库,大坝顶高182.3米,设计蓄水山高程267米,相对库容1702.7万立方米。徜徉在世界最高蓄水电站的上坝顶,仰望天空云卷云舒,鸟瞰山峦跌宕起伏,苍山云海依旧,一泓碧水何来?此时此刻我宛若置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丽画卷。
沿着宽敞明亮的2号交通隧道,我们驱车钻入气势恢宏的地下厂房洞室群,20多个高低错落风格迥异的工作面既各司其职又浑然一体。从水轮机房层经蜗壳层再到发电机房层高达60米的地下厂房。宛如在山肚里自上向下倒竖起一座20层的高楼,真可谓巧夺天工。
我们按照“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环山绕行”的顺序,继续参观施工中的调度枢纽、输水泵站、地面开关站和下水库等设施。挖塘筑坝堆砌的下水库,坝高37.2米,蓄水深度竟达81米,相对库容2035万立方米,堪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人间奇迹。
“前面就是大七亩和西大洼。”大七亩是我们生产队面积最大的一块田,也是离村子最远的一块田。每年割麦插秧收稻种麦的“抢收抢种”,大七亩却成了社员们争先恐后试比高下的战场。
诗画般的山水渐行渐远,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情不自禁地唱起那句:“梦回那开天辟地,神话传说如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