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何苏云
“红色是其一村的底色,也是其一村发展振兴的精神力量。擦亮红色名片,利用好、开发好这一宝贵资源,将红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责无旁贷,唯有直面。”日前,丹徒区上党镇其一村党总支书记潘晓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潘晓斌是退役军人,2019年起担任其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一村位于茅山老区,是以革命烈士何其一名字命名的红色村庄,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力量”、书写革命老区新荣光成为潘晓斌上任后的“首选题”“必答题”。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在乡村振兴中,破除‘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就必须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引领力,让群众能找到组织、信任组织、依靠组织。”潘晓斌说。他按照“高质量建设、高标准考核、高效应辐射、密切联系群众”模式创建“书记党建工作室”,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他在村里筛选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管理协调能力强的党员家庭作为“党员先锋中心户”,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服务零距离”的温暖。又因地制宜,打造3个党建服务品牌,吹响党员服务的“集结号”。
党员志愿“和谐号”,让老党员老有所为,在全村4个片区各“集结”1-2名老党员,外加一名退休干部组成志愿小组,为村民们提供服务;党员发展“服务号”,让青年党员在乡村振兴路上发挥“尖兵”作用;党员爱心“七彩号”,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基地“七彩小屋”,链接大学生志愿者和各级党组织资源,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和学习服务。数据显示,这艘党员服务“组合舰”2023年开展留守儿童、居家养老、医疗志愿服务等活动共120余次,服务群众逾3000人次。其一村第一党支部连续8年被评为镇江市“五星先进党支部”。
在潘晓斌看来,“红色力量”是先烈用生命诠释过的一种伟大力量,也是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党总支以其一村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开展党性教育,不断提升村“两委”整体素质和带动能力。通过挖掘整理何兆铭、何文华烈士红色“地下交通站”的历史,让党员干部了解当年创建红色政权的艰难历程,点燃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村“两委”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引进花卉企业、苗木公司、家庭农场,发展“美丽经济”。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契机,将现代农业与红色文化、乡村观光休闲相结合,打造以文化休闲区、村部戏台区、烈士广场区为主的景观点,建设山水环境幽美、地域风貌鲜明、经济稳步发展的美丽宜居村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2013年50余万元到2023年的165.37万元的跨越,固定资产总值超1500万元。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潘晓斌探索“党建+网格+群众”的治理新模式,在全村设立23个党员责任区,以此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改善村居环境、巩固整治成果。其一村成为丹徒区首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的行政村。
在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方面,对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开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便民餐厅、老年人活动室,新建农民健身广场1个,硬化、亮化、美化村庄道路5条,清淤护坡河塘8个。其一村先后获得省美丽宜居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卫生村等荣誉,2024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潘晓斌被评为镇江市乡村振兴“乡村宜居宜业示范奖”先进个人、镇江市“模范退役军人”。
如今,其一村在“红色力量”的加持下格外红火。走进这座红色乡村,但见村民生产生活井然有序,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我们现在的幸福光景,不正是革命先烈当初的心愿吗?”潘晓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