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林兰 张翼
市两会期间,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围绕“三农”热点,结合前期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为我市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贡献力量。
夯实基础,稳产保供越发有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田灌溉设施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命脉。当前,我市农田灌溉“蓄、引、提、调”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部分片区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运行维护水平能力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
为助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市政协常委、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曹玉军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健全协调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现代化改造以及灌溉设施运维等各方面工作有序有力推进。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保障财政投入补齐工程短板,因地制宜推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灌区智慧灌溉等先进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市政协委员、江苏大学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院院长蔡健荣建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使规模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智能农机逐步替代人工作业铺路。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农艺服务技术队伍,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作物品种,通过科技服务让农业经营者了解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此外,加快实现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粮食仓储现代化建设力度,保证粮食的质量与安全。
农旅相融,和美乡村引力满满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也步入提质创新阶段。
市政协委员、镇江农科院生态农业研究室副主任肖婷建议,结合我市的实际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制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例如以句容茅山、宝华山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划分生态康养度假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应时鲜果采摘区等,由点连片。基于党建引领,继续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加强品牌营销、城乡文旅融合,全方位展示镇江魅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将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福地。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事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人大代表解颖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村庄建设与村域整治,完善帮扶政策,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大力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工作,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对置换出来的农村房屋和土地重新规划开发利用,助推村庄蝶变、村民增收。立足乡村本土,搭建人才“引育”双轨桥梁,做好“新农人”文章,围绕农家乐经营管理、民宿服务艺术、乡村文创产品设计等实用技能设置培训课程,为本土人才“充电蓄能”。强化与院校合作,量身定制政策礼包,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投资兴业。
科技赋能,产业提振信心十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和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智能农机装备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横跨一产、二产、三产,融合了农业机械、农业监测以及控制检测等多个学科领域先进技术、复合型高端装备产业链,是我市培育打造的8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市政协常委、民盟主委会副主委、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建平建议,要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国家、省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智改数转网联”改造,助力企业技术升级。政府牵头协助在镇高校和行业骨干企业深度对接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多方协同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打造镇江智能农机品牌机,校地企合作打造农机装备科技示范区,以科技集成创新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市政协委员、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李强建议,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加大扶持与教育力度,培育科技型经营主体;树立龙头企业示范效应,着重培育中小型科技农业企业,大力普及农业科技教育,推动农业从业者成长为既懂科技又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布局,引导企业有序聚集,促进企业间设施、设备、人才共享,引导企业根据优势分工合作,构建风险预警系统。此外,要提升科技装备转化率,建立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推广新品种、新模式、新材料,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模式,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搭建线上线下成果交易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