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陈舒萍
在群众眼里,他是家里人,说得上话、谈得了心;在同事眼里,他是个“拼命三郎”,总是把工作摆在第一位;在上级眼里,他是“扁担型”干部,挑得起担子、扛得住压力;而他却最乐于别人称他为“老黄牛”。他就是丹徒区上党镇统计站站长、上党镇经济发展和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巧彬,从业38年来,始终坚守在乡镇基层岗位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老黄牛”精神的内涵。
1986年,高中毕业的吴巧彬走上工作岗位,先后在乡镇机关从事联络员、办事员、打字员、会计、文书等工作,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任劳任怨,服从大局,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好评。1994年,吴巧彬接受组织安排,担任上党镇工业统计员,毫无专业背景的他,为尽快适应岗位,刻苦钻研工业企业财务知识、虚心请教业内专家,凭着一股韧劲逐步成为当时全县工业统计行家里手。此后,他在统计战线默默工作了30余年。
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线,如何保障统计数据质量,吴巧彬坚信精确的数据是用脚丈量出来的。上党是工业重镇,企业业态种类多,有法人单位1100多家,个体工商户3600多户。2024年4月,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进入了实战性查漏补缺阶段,他白天进乡村、入企业、跑项目、访部门,晚上对采集登记数据进行查漏补缺,严把统计数据“入口”和“出口”质量关,对没把握的数据,常与企业来回沟通,直到弄清为止,做到“数出有源、数出有据”,确保普查数据准确、真实、全面。
“老吴为人朴实执着、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始终保持慎终如始的清醒,‘老黄牛’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事小吴至今记得,2016年7月,正值丹徒区农业普查试点工作启动,医院传来儿子查出白血病的消息,吴巧彬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区统计局和镇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准备安排他人接手工作,却被吴巧彬一口回绝。他认为此时换人必然影响普查进度,自己不能因私废公。于是,他每天奔波在医院、家庭和普查一线,时间不够就开启“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经常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直到农业普查现场登记全部结束。他的奉献与付出有目共睹,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身边的人。
2022年3月,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上党镇陶巷自然村被划为封控区,为了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及日常健康监测,吴巧彬主动请缨到封控区服务群众。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是年度经济报表的上报时间,吴巧彬“陷”在封控区里没有丝毫延误,他通过电话“遥控”,指导外面的同事按时完成了填报上报任务。
担任镇统计站站长后,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推出一线工作法,组织普查员展开技能比赛,以赛促学,提高入户沟通技巧和能力。他还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普查员考核办法,将工作绩效与个人利益挂钩,做到赏罚分明,激励团队前行。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他创新推出“先总后分、分类施教、总结评比”的培训办法,将全镇15个普查区156个普查小区的42名普查指导员和156名普查指导员分类编组,由于方法科学有效,该镇普查登记没有发生一例系统性问题。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吴巧彬还肩负着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工作。在他看来,工作意味着责任,不同的岗位有着相同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党员干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甘当“老黄牛”。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江苏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个人、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江苏省2019年度基层统计岗位标兵、镇江市“最美统计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