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夏甜静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赋能是重要一环。2024年12月31日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继续“上新”:2号机组投产发电,有效缓解全省迎峰度冬的压力,增强华东电网顶峰保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该项目全部6台机组将于2025年实现投产运行。综合考虑代替煤电机组和消纳清洁能源的成效,整个电站投运后每年可节约燃煤消耗量约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约35.7万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能源领域,我市以抓项目强产业作为重要发力点,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能源项目是优化能源结构、稳定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也是推进能源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我市牵住能源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协调要素资源保障,全力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2024年市级能源领域重大项目41个,当年完成投资达55亿元。
去年11月20日,江苏±200千伏扬州-镇江直流输电二期线路工程首基基础施工试点在我市举行,标志着扬镇直流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作为全球最大的嵌入式交改直工程,一期工程已于去年4月竣工,通过该通道,每月可将5亿千瓦时苏北可再生能源电量输送我市消纳。数据显示,去年迎峰度夏以来,我市的区外来电达到4000万千瓦时,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500万千瓦时。
在传统能源方面,国能2×1000MW清洁高效灵活煤电项目已初步完成煤炭替代方案、污染物排放方案,预计2025年1月参加省优选评审;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苏南成品油管道句容段迁建项目于2024年8月全部建成,国家管网128阀室至大港超高压天然气管道工程稳步推进……能源领域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建设。
“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对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深刻革新,致力于引导和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新型生产要素向能源领域流动并融合发展,促进能源的高效使用、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述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我市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市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实施年度预算目标控制、季度通报、月度调度管理制度,对耗煤企业采取清单化管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295.1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286万千瓦,装机容量较上年增长71.7%。
用绿色方式,打开更多发展可能,越来越多绿电消费场景落地。2024年全市绿电交易量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断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镇江绿电绿证服务站正式揭牌启用。作为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对外服务窗口的延伸,服务站协助提供绿电绿证交易政策咨询等8项服务,满足企业用户清洁绿色用能需求,助推新能源从“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
近年来,我市在绿色电力消费中实现了多个“全省首个”。其中,市发改委联合镇江供电公司等数十家单位,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了促进绿色电力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从技术创新、政策机制等方面对全市企业消费绿色电力提供支持,开启了我市绿电消费新模式;创新打造的全省首个县域级电碳管服平台,实现了绿电消费及碳足迹认证,成功打通了用户侧电力碳排放测算“最后一公里”;镇江供电公司促成的“中日智造合作园分布式光伏项目”,已成为全省首个获得绿证的政府园区光伏项目。
在此基础上,今年市发改委将与镇江供电公司联合发力,推动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提出的创新实施“绿电进江苏”“绿电进园区”“绿电进企业”三大工程在镇江落地落实,进一步完善绿电绿证工作体系,推进我市绿电与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