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律衡 陈国民
脱皮的外立墙焕然一新,闲置地化身健身小乐园,七彩广场上百姓喜笑颜开,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让“血脉”畅通有序,出门就有菜市场和学校……2024年以来,镇江经开区大港街道聚焦城市品质提升,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让老旧小区“出新”更“出彩”,有“颜值”更有“品质”,能“安居”更能“宜居”,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听民声 调研解决实际问题
纳入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港中新村一区和银杏家园一期,都是伴随镇江经开区发展陆续兴建的住宅小区。转眼,港中新村一区已有30多年历史,银杏家园一期也已建成20年,内部设施老旧、楼栋外墙脱落、道路坑洼狭窄、私家车停车困难、下水管道锈蚀漏水等情况,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项目实施前期,街道征民意、聚民智、集民力,围绕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最终决定针对小区的建筑墙面、健身广场、雨污水管网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翻新“旧里子”、升级“新硬件”,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再规划 公共空间量质并升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街道坚持在办实事、解难题基础上,不仅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更要满足群众对“美”与“好”的追求,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幸福。
街道从“动态”“静态”两个生活维度出发,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既充分考虑了居民们的出行动线、生活习惯,又结合公共用地分布实际,整合翻新近12000平方米公共用地。腾挪出的7000平方米公共用地,划出停车位403个,建成公共充电桩棚16处,可容纳600余辆电动车。现在居民区内,采用植草砖进行铺装的汽车停车位美观有序,有雨棚遮挡的公共充电桩安全便民,有效解决小区内车辆无处停放、电动车和小汽车随意混停、电瓶车飞线充电等问题。港中新村一区将原有的4000余平方米广场原地翻新,银杏家园一期新整合公共用地830平方米用于休闲健身。现在小区的中心广场上,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奔跑,老人们一边健身一边闲话家常,运动爱好者在乒乓球桌、棋牌场地相互切磋技艺。
焕新颜 居民生活便宜舒心
出新的外立面、多功能的中心广场、便民利民的配套设施,如今的老小区正在发生美丽“蝶变”。走进小区,抬眼就能看到多个楼栋的外立面已经粉刷一新,棕色和白色的外立面色彩搭配和谐,外观靓丽大气。小区道路在“白改黑”工程的加持下,不仅填平现有道路坑洼,新铺设的5厘米厚的沥青更是提升了地面承载力,有效防止道路“坑人”现象“回潮”。
“以前小区道路坑坑洼洼,很容易跌倒,车辆乱停乱放、公共区域堆放着很多私人物品,居民意见很大。最近,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我们亲眼见证小区‘脱胎换骨’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美丽家园,我们发自内心‘点赞’。”小区居民郑爷爷激动地说。此外,小区主广场及周边还新添加了50盏太阳能路灯,便于居民晚间散步休闲,让居民们的夜生活更加安心。
老旧小区改造,让一个个旧小区“新”了起来。在硬件提升的同时,小区常态长效管理也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按照改管并重的原则,街道扎实推进“党建扎根”工程,建立完善以党建引领为总线,社区、物业、居民“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让管理重心下移,引导党员以普通志愿者身份融入社区管理,通过以身作则、成风化俗的模式,深化居民“主人翁”的认知,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