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周争昊
“收割机不能只追求速度,要做到操作上的精细化。”“我们这款机器最大的优势就是卫星定位,精准整田。”5月28日,一场农机生产技术和新装备的展示盛宴在镇江经开区的一处高标准农田边展开。一项项经验总结的技术要点和一件件科技赋能创新产品,让到场的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直呼大开眼界。
写好减损就是增收的实在文章
“大家看这里,这是割台,我们要实现收割过程中的减损,收割机的行进路线和作业的收割幅宽都十分关键……”在镇江经开区荣禾家庭农场的麦田里,三台收割机一字排开,来自市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站在其中一台收割机的割台边,为即将“开镰”的农机操作手讲解机收减损的技术要点。
当下,我市各地在田小麦已进入成熟收割期,各地农业大户纷纷组织农机开展抢收作业。为避免农机操作手一味求快,导致收割过程中麦穗损耗较大,农机部门积极开展农机减损技术培训及监测,将机收损失降至最低。
“我们推荐机手在收割时,采取顺时针向心回转、逆时针向心回转、梭形收割三种行走方法。同时,根据联合收割机自身喂入量、小麦产量、自然高度、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市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表示,作业幅宽以割台宽度的90%为宜,保证喂入均匀;但当小麦产量过高、湿度过大或留茬高度过低时,以最低档速度作业仍超载时,应减小割幅,一般割幅减少到80%时即可满足要求。“机手在作业时不能有漏割现象,割茬高度应根据小麦植株高度和地块的平整情况而定,一般以10-15厘米为宜。”
秧田新技术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多道工序一次成形,卫星定位又快又准,田间覆膜生态环保……在活动现场,一项项新技术产品在农田间画出一条条引人注目的“示范线”,农业大户们的讨论声、咨询声不绝于耳。
“这是我们研发的‘水田星轮埋茬+搅浆辊搅浆+柔性连接配重可调式平地板平地’方案,可以一次作业完成埋茬、搅浆、平地多道工序,埋茬效果好,平地质量高,节本增效效果显著。”在一片小麦收割后灌满水的农田里,还有不少秸秆竖在其间,由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水田埋茬搅浆平地机现场进行演示,机器所过之处,露出水面的麦茬“瞬间”消失无踪,平田效果十分明显。
水稻机插秧对水田平整度要求高,较好的平整度,可以加速机插秧的进程,提高秧苗栽插效率。“我们这款水田卫星平地机,刮土效率高,平地速度快,可自动识别地势高低,自动调整地块基准。”工作人员介绍,使用该机器后,不但能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有效解决水田不平整难题,为水稻机插秧增产增收提供重要装备支撑。
在对面的田块,一台水稻插秧机正在两个工人的操作下进行作业。让现场的农业大户啧啧称奇的是,这台插秧机虽然作业方式和寻常插秧机类似,但在其栽插的过程中,黑色的薄膜摊铺在农田中,一簇簇嫩绿的秧苗从薄膜上打好的空隙中钻出,煞是可爱。
“我们研发的这台插秧覆膜机利用地膜的覆盖作用,遮挡阳光,使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抑制杂草的生长。”企业负责人表示,该地膜为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自然界微生物作用下,可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无机盐,降解后对土壤及作物无毒副作用,对环境无污染。
农业专家表示,插秧覆膜除草是一种有效解决稻田草害的技术,解决了人工除草成本高、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的难题,是粮食生产无公害、绿色化种植的重要手段,插秧覆膜机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机具。“该地膜亩均成本为200-300元,目前的使用对象主要集中在采用有机种植模式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合作社组织中。相信随着后续推广面积的增大,该型技术的成本会逐步走低,未来将会成为应对农田草害的有效手段。”
气象科技助力夏收夏种已启动
活动现场,市农机培训学校还组织技术人员,针对当前动力机具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抢修以及保养进行了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机手对农忙期间农机维护的知识需求。
当前,我市“三夏”农机化生产已经全面展开,共投入各类机械2万余台套。我市拥有拖拉机2780台、联合收割机2360台、插秧机5348台,完全满足全市农机化生产需求。同时,为保障“三夏”机械化生产作业,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施机械抢修应急服务,开展小麦机收减损技术培训及监测。
“举办此次‘三夏’农机化生产现场会,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有力有效做好2025年‘三夏’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5年‘三夏’农机执法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和应急作业中的支撑保障作用,确保粮食颗粒归仓,水稻适时机插,坚决打赢夏粮机收‘第一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1日开始我市将陆续有几场雨水,对夏粮抢收造成不利影响,很容易造成烂麦场问题。提醒广大种植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机手,要抢晴天、战雨隙、争主动,加强农机作业安全防范,全面开展小麦抢收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