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绿色镇江 2025年08月06日

以“绿”为底 向“新”突破

丹徒:激活绿色动能 加速产业转型

  

  

  

  本报记者 陶立波 本报通讯员 李媛

  

  傍晚时分,丹徒区世业洲船舶文化公园绿意盎然,江风徐徐,鸟鸣啁啾。岸边,孩子们奔跑欢笑,老人们在滨江步道上悠然散步,一派安宁祥和的生态画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家大型船厂的厂址。如今,生态修复后的世业洲正从“江中小岛”蝶变为“绿色低碳岛”,成为我市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丹徒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乡建设与产业转型全过程,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丹徒”的底色愈发鲜明。

  

  蓝天常驻:“绿岛”拔地起 重塑产业气质

  

  在谷阳镇,制刷产业曾是地方经济的“顶梁柱”,却也因污染物排放不规范饱受诟病。为破解这一难题,一座“绿岛”拔地而起,区域内建成制刷行业固废、危废收集中心和油漆集中配套加工中心,最大程度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对居民造成的影响。

  蓝天,是生态文明最直观的“晴雨表”。丹徒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重点。2024年,丹徒区聚焦铸造、砖瓦、建材等重点行业,启动“五大专项行动”,推进源头治理和产业升级。全区19家排放大户企业被纳入友好减排管理清单,实施差异化绩效分级管控,部分企业通过治理设施优化、工艺升级,已实现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双降”。

  “我们通过调整工艺流程,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现在车间内闻不到刺鼻味,环保设备运行也更高效。”一家制刷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所在的谷阳镇“绿岛”集约化环保平台已初具规模,不仅实现固废集中收集处理,还为企业减负增效。

  

  碧水长清:精准治污 守护一河清流

  

  “以前,雨天污水就往河里流,现在通过管网改造和污水治理,河水一年比一年清。”宝堰镇通济河畔的村民老陈高兴地说。眼下的通济河,碧水潺潺,白鹭翩翩,已成为周边群众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水清岸绿,是丹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点。今年以来,丹徒大力实施年度水污染防治项目,共开工建设5项重点工程,投资约5000万元。同时,紧扣太湖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生活污水收集率及处理能力。267个太湖流域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任务全部完成,23家涉水企业完成分类改造,确保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各行其道”。

  “我们对全区河道实行‘一河一策’精准治理,特别是对大运河辛丰段、通济河丹徒段等河道,通过源头拦截、中段净化、末端清理三道防线,实现水质明显改善。”丹徒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丹徒计划新增19个自然村污水治理点,目前已完成41个行政村的治理,治理率近五成。污水处理设施运转良好,设施运行率达100%,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净土守护:“无废城市”稳步推进

  

  在江苏赛维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回收的塑料瓶经过分拣、清洗、热洗、熔融等环节,成为可用于生产运动服的高品质塑料颗粒。“使用石化产品为原材料生产一吨PET材料,排放二氧化碳约3.2吨,再生利用后只排放0.8吨, 相比前者减碳量高达75%。”企业负责人介绍。

  这家企业正是丹徒区“无废城市”建设的缩影之一。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近年来,丹徒区协调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和“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将429家产废单位纳入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监管,其中危废产废单位291家,产生危险废物5232.95吨,无害化处理率100%。

  “我们要用绿水青山的‘高颜值’,托起高质量发展的‘高价值’。”丹徒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生态优势将成为丹徒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最强的竞争力。”

  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丹徒以坚实步伐阔步前行——从蓝天碧水到净土良田,从工业园区到乡村田野,一座绿色、低碳、宜居的现代新城正在徐徐铺展,未来可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