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2025年08月11日

韬奋精神烽火铸就 余江故里根脉传承

  韬奋雕塑

  邹韬奋

  邹韬奋主编的刊物《全民抗战》

  邹韬奋主编的刊物《大众生活》创刊号

  邹韬奋主编的刊物《大众生活》

  韬奋图书馆

  余江区韬奋学校韬奋小记者实践活动

  余江区邹韬奋研究所

  余江区韬奋学校韬奋书屋内景

  余江城区风光

  

  

  

  

  鹰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德智 郑睦华 张国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光阴流转,烽火岁月中的呐喊仍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十四载浴血奋战,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的民族脊梁依然挺拔。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当我们回望那段山河破碎却斗志昂扬的岁月,总有一些身影在历史的星空中愈发璀璨——文化战士邹韬奋“以笔代剑”“以文报国”,在烽火中铸就“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丰碑。

  今年是邹韬奋诞辰130周年。7月22日,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中共余江区委、余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韬奋同志130周年诞辰生平事迹展”巡展,首站在邹韬奋的祖籍地鹰潭市余江区揭幕,展期将持续至9月22日。此次展览既是对邹韬奋先生的深切缅怀,也是对余江传承弘扬韬奋精神的高度认可。

  如今,韬奋精神早已超越时空,成为推动余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以笔代剑:犀利之笔铸丰碑

  

  邹韬奋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新闻出版界人士。他一生创办、主编过六刊一报一书店,堪称我国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

  邹韬奋青年时期受先进思想文化的浸润,立下新闻图强的志向。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破之痛,他以笔代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先后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等刊物,成为宣传抗日救国的旗帜;开办的生活书店,出版了各种进步图书和刊物,唤起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立下遗嘱“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遗嘱亦望能妥送延安”。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向其家属发出唁电:“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痛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段感人肺腑的历史,为韬奋精神奠定了鲜明的政治底色。

  如今,韬奋出版奖已成为中国出版界个人最高荣誉奖项,以范长江、邹韬奋命名的长江韬奋奖已成为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荣誉奖项。

  

  薪火相传:从文化地标到浸润人心

  

  8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余江区同乐园内的余江邹韬奋研究所。研究所的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生活》周刊与《韬奋故乡行》等著作诉说着一段跨越世纪的精神传承。这个由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作家邹华义自费创建的全国首个专业研究邹韬奋的民间学术团体,承载着余江人民对先贤的无限敬仰。

  1979年9月,邹华义放弃在上饶地委的优越工作岗位,请调返回余江县研究邹韬奋,挑起了采写长篇文学传记《以笔代剑的英雄邹韬奋》的重担。为力求作品“真、信、活”,邹华义5次自带干粮赴邹韬奋生前活动的中心地上海学习采访,并在妻子支持下变卖部分家产,自费到北京专访邹韬奋的20余名重要亲友,写下数十万字的笔记。目前,他已有20多部弘扬韬奋精神的著作问世。正是这份执着,让韬奋精神从历史典籍走入余江人民的日常生活。

  1985年,在纪念邹韬奋诞辰90周年之际,余江竖起了全国第一座邹韬奋全身塑像,自此拉开了打造韬奋纪念实体的序幕:1995年,在邹韬奋诞辰100周年之际,余江韬奋书店开业;2000年7月,余江县韬奋学校挂牌;2001年11月,余江韬奋大桥开工;2004年2月,鹰潭市政府和余江县政府联合举行隆重的韬奋故里游旅游线路开通仪式;2004年7月,首家韬奋书屋落户余江潢溪中学……

  2022年,余江区教体局与余江邹韬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启动红色基因进教材工作。以韬奋精神和血防精神为核心,编著《红色余江》,余江邹韬奋研究所对其中“韬奋篇”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小学、初中不同阶段,采用“浸润式”教育方法,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

  余江区韬奋学校内,处处流淌着韬奋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组建了一支韬奋小记者队伍。“我们学校的韬奋小记者站成立于2023年,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学校为韬奋小记者站开设了专门的课程。邹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学校打造小记者站也是对韬奋精神的一种传承。”指导老师夏金芳介绍道。

  “学校以韬奋精神为核心,密植韬奋元素,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孩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时,以‘浸润’为路径,实现文化育人创新,让韬奋精神薪火相传。”该校校长苏娟萍表示。

  进入新时代,余江区委、区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倾力打造韬奋小镇、韬奋公园、韬奋书院、韬奋图书馆、韬奋体育馆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举办韬奋精神专题讲座、韬奋学术论坛、韬奋读书节等系列活动,让韬奋精神不断浸润这座共有的家园。

  如今,一张覆盖全场景的韬奋精神教育网络已在余江全域铺开,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勾勒出韬奋精神在余江传承弘扬的动人画卷。

  

  实践转化:从精神力量到发展动能

  

  漫步余江城区的韬奋大桥,车流如织,满眼皆是蓬勃生机。这座2001年建成的七孔拱桥,不仅是城区的交通枢纽,更象征着韬奋精神对余江发展的促进作用。余江将邹韬奋“为大众、爱祖国、敢斗争、善经营、懂管理、真敬业”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余江区潢溪镇渡口村是邹韬奋的祖籍地、故居地,近年来被打造成集“韬奋文化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的韬奋小镇。漫步小镇,四大功能板块特色鲜明:韬奋精神展示区通过实物与影像交织,还原先生的人生轨迹;学生研学体验区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活动中感悟历史;特色工艺传承区将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巧妙融合;红色教育培训区则为各界人士提供精神洗礼的课堂。这种多元布局不仅活化了文化资源,更带动了周边文旅产业、特色农业与休闲民宿的协同发展,在守护精神家园的同时,铺就了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韬奋精神的力量更体现在民生改善的温度上。日前,位于余江白塔河畔的韬奋图书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占地5821平方米的文化新地标,馆藏丰富、设施智能,迅速成为暑期居民与学生汲取知识、享受阅读的热门去处。这个暑期,同样热闹的还有余江韬奋体育馆,每日前来运动的市民络绎不绝。“以前体育馆离家远,现在走路10分钟就到,孙子天天来游泳!”市民李大爷望着场馆内的热闹景象,高兴地说道。作为目前余江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综合性体育馆,韬奋体育馆已经成为当地“体育惠民”的有效载体。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余江大地上的变化令人心潮澎湃:从1985年第一座邹韬奋塑像揭幕,到如今由韬奋小镇、韬奋公园、韬奋学校等构成的精神地标群拔地而起;从邹华义单枪匹马的研究探索,到系统传承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单纯的纪念活动,到深度融入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韬奋精神早已从深刻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彰显出愈发蓬勃的生命力!

  

  本版供图:黄苏明、余江区邹韬奋研究所、余江区融媒体中心、余江区韬奋学校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