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的守望

镇江日报 第08版:春江潮 2025年05月09日

  

  

  

  □ 彬 云

  暮色漫进厨房时,我正帮妻子往餐桌上端最后一道糖醋排骨。小宇垂着头走进家门,书包带子在他指间缠了又解,往日响亮的“我回来了”变成了含糊的嘟囔。我和妻子对视一眼,心里隐隐升起不安——这孩子,向来藏不住事。

  饭桌上,小宇的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往常能吃两大碗的他,连最爱的排骨都没动几口。我夹了块肉放进他碗里,“怎么啦?今天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话刚出口,就看见一颗晶莹的泪珠砸在汤里,晕开小小的涟漪。妻子慌忙递纸巾,轻声问:“没事,没事,跟妈妈说,是考试没考好吗?”

  小宇抽噎着摸出数学试卷,鲜红的“58”字样,刺得我太阳穴突突直跳。指甲不自觉掐进掌心,才勉强压住第一反应的怒火。记忆突然闪回自己的学生时代,每当考砸后父亲雷霆般的斥责,至今想起仍让我脊背发凉。低头看着儿子通红的眼眶,那些严厉的话语突然卡在喉咙里——难道我也要成为曾经最害怕的那种父亲吗?

  “没关系,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意外的平静。伸手摸了摸小宇的头,触到他后颈细密的汗珠,“能告诉我们,是哪里没掌握好吗?”儿子咬着嘴唇,把错题原因一五一十说了出来。我注意到他攥着衣角的手指微微发抖,突然意识到,此刻的他也在为没有考好而伤心,甚至比我们更难过。

  我想了想,也不能一味地责骂孩子,还是要帮助他理清一下思路,一次失败并不可怕,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吃过饭,带着孩子来到书房,当台灯亮起时,我强迫自己暂时放下“父亲”的身份。摊开试卷,看着那些因为粗心犯下的低级错误,突然想起上周加班到深夜,孩子独自在客厅复习的身影——或许不是他不努力,只是需要更科学的方法。我没有急着讲题,而是翻出笔记本,和他一起逐题分析:“你看这道应用题,用线段图画出来是不是一目了然?”“你看这条计算题,前面的步骤都对,为什么最后结果错了呢?”讲着讲着,小宇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重新有了光。

  “粗心不是借口,它反映出做题时不够专注;公式记不住,说明复习方法要改进。”我指着试卷认真说道,“爸爸当年也总在这些地方栽跟头。”小宇惊讶地抬头,我笑着翻开自己学生时代的错题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相似的错误。他盯着本子,突然“扑哧”笑出声,“原来爸爸也当过‘小迷糊’!”

  接下来的日子,我推掉了不必要的应酬。每晚七时,书房都会准时亮起暖黄的灯光。我教小宇用彩色便签标记错题,把枯燥的公式编成顺口溜;妻子则搜罗各种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偶尔还会端来切好的水果。有次讲完题,小宇突然说:“爸爸,原来数学也没那么难。”那一刻,我看着他发亮的眼睛,忽然明白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陪着孩子重新发现世界的乐趣。

  第二次单元测试前,小宇捧着复习资料来找我,手指在台灯下投出微微晃动的影子。“爸爸,我还是有点紧张。”我揽过他的肩膀,“别想结果,只要把平时学到的发挥出来就好。就像咱们钓鱼,耐心等,总会有收获。”

  发榜那天,小宇一路狂奔回家,书包带子在身后飞扬。他高举试卷,脸上的笑容比春日暖阳更灿烂。“89分!”妻子红着眼眶把他搂进怀里,我却注意到试卷上那些认真订正的笔记——比起分数,更珍贵的是这孩子眼里重新燃起的自信。

  如今回想,那张不及格的试卷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急于求成的焦虑,也让我学会用更温柔的方式守护孩子的成长。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时光里,我们不仅攻克了数学难题,更读懂了彼此的期待。教育从来不是单行线,当父亲弯下腰,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并肩前行时,那些温暖的光,终会照亮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