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陈舒萍
“多亏这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让我们两家多年的矛盾纠纷彻底化解。”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村民吴老汉与邻居因门前道路发生矛盾,多年来双方纠缠不清,争执不断,积怨颇深。随着上党镇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成立,在专家调解员的“周旋”下,两家最终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这让吴老汉感激不已。
去年以来,上党镇按照丹徒区委构建“大调解”体系工作的要求,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础上,以保证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为目标,挂牌成立“上党镇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全力建设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从原有的“多环节”向“一中心”转化,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走进上党镇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该中心书写在墙面上的服务宗旨,格外醒目。“我们以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依托,变以往的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形成矛盾纠纷一站受理、统一管理、集中梳理,分期办理和限期处理,实现矛盾调处闭环工作体系。”上党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将信访、综治、网格中心、司法所等资源进行整合,旨在打造“全链条”纠纷调处新引擎。
据了解,上党镇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建成面积约800平方米,中心建有80平方米服务大厅,集矛盾调处、信访接待、12345热线受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为一体,是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多元处理、信访接待、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为一体的窗口实体化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终点站”,该中心与原有村级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强强联合,既可以利用镇一级调解员专业性强、社会公信力高的优势,又能够发挥村级调解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长项,实现“小事随手办、大事马上报,难事联合办”,矛盾纠纷随产生、随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为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水平和调解技巧,夯实矛盾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上党镇依托该中心为调解员“赋能”,制订了“三项制度”,让调解员“有书可依、有案可学、有经可念”。典型案例分享制度,每月开展一期各村矛盾化解分享交流会,内容包括矛盾的基本情况、调解处置过程、调解处置的结果、调解经验分享等内容。调解员能力提升制度,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的学习与培训。典型选树机制,编制全镇十大优秀调解案例,总结调解经验和做法,以案释法,并在年末评选全年“十佳调解案件”“十佳调解能手”。
村民谢某为智力障碍人员,独自一人生活,村里欲为其办理低保,却发现原本“独身”的谢某婚姻状态显示存续,而其监护人对此一无所知。为此找到上党镇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周月兰个人调解工作室”,请求帮助。经“金牌”调解员周月兰调查,谢某早年确实存在一段短暂的婚姻,仅有数天,女方在发现谢某智力缺陷后,随即离婚。由于离婚判决在某乡镇法庭进行,没有录入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因此谢某婚姻状态仍然显示存续。找到症结所在,问题迎刃而解。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队伍干专业的活。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能够第一时间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上党镇一位长期从事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说。为此,上党镇整合镇村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多方力量,创建多个特色调解室,建立了多个专业调解队伍。目前,该中心已设置了俞建华家事调解、许云祥老兵调解、韦伟律师调解等3个特色调解室,在婚姻家庭、军人事务、人身损害等领域发挥了显著作用。此外,充分发挥全国模范调解员周月兰示范效应,打造了“周月兰个人调解工作室”。
数据显示,自上党镇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去年成立以来,共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87件,成功调处385件,调处成功率达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