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法治 2025年01月16日

法律服务“融进去” 基层法治“活起来”

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惠民生

  

  

  

  本报通讯员 张缘 本报记者 张驰川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记者从丹阳市司法局了解到,2024年以来,丹阳市云阳街道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公共法律服务主旨与司法所核心职能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新阶段具有云阳特色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

  

  满足多样化法治需求

  

  体系优化紧扣强基式治理,保障法律服务便捷触达。构建以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4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为基础的立体化法律服务阵地,并以网格化服务为依托不断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全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动落实“1+N”“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联动工作模式。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由村(居)法律顾问对多名“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传帮带”,通过点对点“帮”、面对面“学”、手把手“带”,三举措加强“法律明白人”综合能力培养。2024年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100%全覆盖,街道培育并扩大“法律明白人”队伍至534人,确保每个网格至少有2名“法律明白人”,切实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将公共法律服务嵌入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利用基层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对法律风险的感知预警、有效防控和积极化解作用,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网格。2024年开展普法宣传、免费法律咨询和简易调解等综合性法治服务活动20余场,在聚焦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治需求提供法治服务、为特殊群体开辟法律援助和矛盾调解“绿色通道”的同时,强调推动法律顾问参与村(社区)援法议事,不断优化“门前树下议事会”“花开振兴议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圆满解决了化粪池堵塞等“微民生”问题,有效引导居民依法找法靠法用法,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融合服务找到最优解

  

  窗口服务实现集成化供给,助力法律服务降本增效。街道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划分接待服务、综合办公、休息等候三个功能区,通过摆放普法展板和定期更新普法读物增强等候区的法治氛围,通过“前店后厂”工作模式,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窗口与信访处理窗口、劳动调解窗口形成联动,建立起统筹协调、服务保障、评价反馈工作机制,实现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申请等公共法律服务能够一门收件、一站办结、一事一评工作闭环。

  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推进有力,保障窗口专人接待,村(居)法律顾问定期值班,为周边群众就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援助申请和调解等惠民法治服务。“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全域,大大降低了企业、群众获取法律服务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有效推动了法律资源全民共享。

  

  数字赋能公共法律服务

  

  工作创新紧跟“互联网+”赋能,确保法律服务精准投射。将公共法律服务优化提升工作与街道原创“典亮四季”法治品牌打造相结合,抓牢线上阵地建设。推动实体阵地与12348热线平台、“苏解纷”平台等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网通办的应用格局。

  探索梳理出遗产继承纠纷、物业纠纷、拖欠工资纠纷等与辖区内法治需求息息相关的高频事项,在高新区公众号开设的“典亮四季”内容板块借助国内和本地典型案例进行释法说理,积极引导村(社区)将符合本地需求的案例转发至网格服务群、“法润民生”微信群,并组织调解员和村(居)法律顾问在群内及时答疑解惑。2024年累计发布以案释法12篇,通过逐步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由被动接收向受众需求转变,渐进式排除了线上线下服务“盲点”。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