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宇琴
本报通讯员 范昀 戴玉玲
2024年10月,国产大型货运无人机——白鲸航线W5000首架机顺利总装下线,该型机货舱有效容积65立方米,最大商载量5000公斤,最远航程2600公里,是目前国内载重最大、航程最远、整机安全性最高的大型货运无人机之一。W5000的整舱内饰供应商是镇江经开区企业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龙航空”)。
“我们从接到W5000的设计研发任务,到最终完成交付,仅用时3个多月。”美龙航空副总经理朱溪涓介绍,依托企业在C919国产大飞机、ARJ21支线客机等民航客机项目上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经验,在W5000无人机项目研发进程中,企业项目团队争分夺秒、抢抓节点,全力克服各类生产和技术难题,最终有力保障了内饰部件产品按时保质完成交付。
美龙航空的生产车间,是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专注操作着各种精密设备,选材、打磨、装配、测试……忙碌的身影与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工业画卷。“这条产线,生产的就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货舱内饰件和客舱内饰。”朱溪涓说,得益于持续技术创新,加快推进高性能系列化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目前企业在产品、产能、技术、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航空航天产业不同于一般生产制造行业,对每一个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都有极其严苛的标准。经过10余年沉淀,企业建立了工程设计、制造集成、适航验证、质量保证等多项程序,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的每道环节进行赋能,充分降低市场因素、外部环境等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大大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原材料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成本以及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美龙航空尤为重视对原材料的研发创新。“我们早在2016年左右就开始布局,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开展深度技术合作,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共同开发民用飞机内饰原材料,不仅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也让企业自身技术团队得到充分锻炼和成长。”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美龙航空实现突破,基于高阻燃轻量化复合材料的大型支线客机厨房和盥洗室国产化研发技术成型,相关材料已通过符合性验证实现装机应用。
在新项目不断研发的过程中,企业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主导形成的工艺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储备了一系列前沿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现在的技术团队里都是复合型人才,专业技能广泛覆盖结构强度分析、复合材料应用、先进制造工艺等多个方向,能够帮助企业深度融入行业生态。”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与中国商飞等国内外知名主机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联合设计与开发。
“展望未来,公司将不断加强自身实力,一方面,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质量水平,为C919后续的批量生产做好配套准备;另一方面,继续加快研发速度,将自主研发的内饰材料更广泛地应用于产品上,并建立起更加系统化的整合能力。”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美龙航空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朝着成为民用飞机内饰领域领先企业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