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这个冬天,上海来了一股“韩潮”。去年11月8日起,中方对韩国公民试行免签政策。两个月来,每逢周末,上海就“韩潮”汹涌。新闻报道,韩国游客抵达上海后心心念念、必去 “打卡” 的一个地方则是位于黄浦区马当路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于是想起,咱镇江城也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啊。1935年11月,临时政府整体迁至当时的江苏省省会镇江,并活动至1937年11月。在镇江的两年时间,临时政府的基础政党韩国国民党成立,国民党机关杂志《韩民》创刊发行,确立了临时政府的战时体制,在镇江的茅山密林中营建了一个训练基地,还成立了韩国光复运动团体联合会,其他政务活动、宣传活动,以及举办抗日演讲更是时有进行。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的时候,在其活动基地之一的穆源学校旧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镇江时期史料陈列馆”建立。于是感慨,同样有资源,镇江咋就没能迎来“韩潮”呢。
不过,上述的“想起”与“感慨”,还不是标题中的“文旅联想”。真正的联想如下:
第一想,我们的文化与旅游家底到底有多少?我们自己清楚吗?关于镇江城,镇江人一直有自豪,有真山真水、悠久历史、有深厚文化、璀璨民俗,一言之资源禀赋深厚。但镇江的文旅资源到底有哪些,说实话,我们只有笼统散碎的点上的文献概念,并没有扎实清晰的面上的产业图谱。无论是文旅宣传还是节庆活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总是“三山”“三怪”以及那些个已然耳熟能详的“老几样”。每每其他城市有热点事件发生、有文旅网红出圈,我们就如恍然醒悟一般,这样的资源,镇江亦有或者曾经有过。甚至,当别人家城市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的类似资源却依然沉睡在史料文献或街头巷陌、乡间田野间,少有人知,遑论产业开发。
于是,想起重庆。2017年重庆正式确立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其后,他们的一个大动作恰是资源普查。2017年,重庆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生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两年完成38区县、33个区块,共计82375平方公里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2018年,重庆再次启动全市旅游资源普查,涉及范围包括地文景观、历史遗迹、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23个亚类、110个基本类型。
沉下心来做基本功,让家底清晰、数据扎实,决策方有方向。这是第一个联想给我们的提醒。
第二想,家底摸清了之后,是在博古架上就那么搁着或者说抖抖灰尘、扑点儿粉补点儿妆然后四处吆喝,还是聚焦聚力、久久为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毕竟,单单一个史料馆,并不足以吸引游客奔赴一座城市。韩国游客在上海,他们还要逛外滩、豫园、南京路,还要排起长队去吃海底捞、很久以前羊肉串、上海姥姥本帮菜……
再说重庆。一度,人们对重庆旅游的印象,就是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老三篇”以及长江三峡游。但近年来重庆的、网红出圈,却与传统景点无关,而是酷似《千与千寻》取景地的洪崖洞、穿楼而过的李子坝轻轨、魔幻复杂的黄桷湾立交桥,还有波浪公路、螺旋停车场、屋顶马路……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却是让重庆旅游逆袭、逐步走向“魔幻之巅”的真正原因。
沉睡或陈旧的文旅资源如何演绎成新时代产业,著名战略专家王志纲曾有过精彩阐述。其基本路径为——关键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深度挖掘资源内涵,与时代需求充分对接,创新资源展示、历史展示与文化体验、生活体验的新时代产业开发方式,凝练形成项目和产品的独特概念,成为核心竞争力,并进而打通经济、文化、生态、环保、社会、历史、民风、民俗等要素,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体系。
创造性转化文旅资源,潜心精心打造创新的产品业态和产业链模式;创新性发展文旅产业,将众人皆知的旧酒酿成醇厚飘香的新酒。这是第二个联想给我们的提醒。
第三想,“摸家底”要举全市之力,“酿新酒”需久久为功,其背后体现的其实是我们对文旅产业重要性的定位。换言之,我们应该在什么层面上来统筹、规划和发展文旅产业。
还是重庆,其“摸家底”“酿新酒”的决心或底气恰在于,重庆“十三五”旅游规划明确,到2020年,重庆将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庆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亦在于,2018年的重庆旅游发展大会规格空前,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双双出席,并发表讲话;更在于,重庆是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文旅产业,不断从管理机制体制、市场环境、产品结构、营销思路等各个层级进行全方位的提档升级。
不只是重庆,曾经的成都、杭州、西安……无不是把文旅产业发展上升到加快培育形成城市产业新供给、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高度,同时也上升到一级政府的最高层面来顶层设计、全局统筹、全力推动。这也正是第三个联想给我们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