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2025年03月14日

沧桑小京口

  小京口通江河段。 孙力 摄

  视频制作 孙力 钱恒 郭昕怡

  

  本报记者 孙力 实习生 郭昕怡

  

  在金山湖畔平政桥东侧,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静静竖立着。标志碑所处的位置,就是镇江古运河五个通江口之一的小京口,也是目前镇江市区仅存的一处通江口门。历经千年风雨,小京口见证着江河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受制于泥沙淤积、水源不足等问题,大运河镇江段历史上经常发生淤塞,导致船只积压,无法通行。据镇江高专文旅学院副教授钱兴介绍,宋太宗淳化年间,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运河镇江段逐渐淤塞,北上运送物资的船只在此受阻。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曾任命郑向为两浙转运副使,负责疏浚这段水道。而小京口的开凿,同样是在天圣年间。

  钱兴告诉记者,为了缓解运河的漕运压力,当时在大京口的东侧开凿了一条新河,直通长江。这条新河的入江口便是小京口,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平政桥口。新河开凿工程完工于天圣七年(1029年)。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宋仁宗特意下诏,对负责这项工程的官员给予了奖励。

  小京口通航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京口的航道压力。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礼刚高度评价了小京口在镇江大运河漕运史上的作用,认为小京口自通航后便与大京口形成功能互补。当大京口淤塞不通时,船只可由小京口入江北上,便利漕运,“明代洪武初年,因大京口淤塞,通行艰难,漕运线路改由小京口入江。明清两代,小京口始终作为运河通江核心口门存在。”

  据史料记载,小京口通江河段旧时有“一闸一街一桥”。闸设于偏北处,即今天的平政桥南侧,俗称小闸(小京口闸),与大京口处的京口闸相区分。在河岸东侧有一条与运河平行的古街,名为新河街,临街建筑多雕花门楼、砖木结构,反映了当时运河、长江交汇处运输繁忙、商业发达的景象,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道南段还有一座利涉桥,俗称浮桥,又名石浮桥,是一座罕见的“一桥五庙”拱形石桥。明清时期该桥上建有五座小型庙宇,其中桥顶神庙又称为“狮子庙”。由丹徒水道行舟至此,不远处便是万里长江,江面风急浪大,行舟有一定风险。船夫们在临行前往往会到桥上的庙里祈祷,相传可以求得平安。

  据王礼刚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镇江运河改造工程的实施,运河通江航道迁至谏壁,小京口的航运使命也就此结束。今天的京口闸是在原小闸的基础上修建的;古色古香的新河街正在实施改造工程;利涉桥也在1958年修建新京口闸时遭到拆除,现在人们见到的石浮桥是在原址附近复建的新桥。

  如今,小京口作为古运河风光带连接金山湖的唯一口门,仍保留着独特的历史风貌。伫立此处,可远眺金山湖烟波浩渺,回望古运河如玉带蜿蜒,感受“江河交汇”的胜景。文物保护碑与周边现代化城区和谐共存,共同诉说着这座千年漕运枢纽的沧桑变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