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这几日,“强制下班”突然成为爆火的词。不少媒体报道,目前很多名企大厂开始“严控加班”“不准加班”,甚至“强制下班”“强制双休”。习惯了“996福报”、习惯了内卷的打工人们倒是一时有些不适应了,甚至有人说:“对于这种180度大转弯的态度变化有一种很心虚的感觉。总感觉不弄明白,心里不踏实。”
会弄明白的。这不,有网友扒出了2024年11月19日的一则新闻——《欧盟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将生效,中国企业需警惕!》。为了证实新闻的真实性,特意查阅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司官方网站,新闻赫然在列于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动态”栏目中。此外,国家商务部官方网站,也曾于2023年11月刊发《欧洲议会发布<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提案的修订稿》的新闻。
回到欧盟这个条例,简单地说,如果欧盟发现你的产品在生产中(包括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生产整个供应链的任何阶段)存在“强迫劳动”的形式,比如强制加班、不给合理报酬或者让儿童劳动等,那你这个产品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包括销售、进口和出口。这个条例适用所有行业部门,并且,欧盟提供了公开的举报渠道。经查,该条例已于2024年12月14日在《欧盟公报》公布,翌日生效,并在3年后开始适用。
再说那些名企大厂,同样是网友扒出的数据。比如最近一家被报道出来的强势“反对加班”的家电企业,他们海外市场的营收达到1000多亿元,占总营收的50%以上,而欧洲市场就是他们高端产品的主要出口地,欧洲在利润贡献上对他们企业的占比非常大。而另一家家电企业,他们的海外收入也达到1000多亿元,占总营收的40%以上,而且近两年他们的某款设备在欧洲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15%,这点就能看出欧洲市场对他们业务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
这不立马就明白了吗!名企大厂们的打工人们且放宽心地“下班自由”吧!
我们不必高估欧盟的良心。表面上看,这是一项站在道德高地、尊重人性的决策,背后却藏着深深的贸易博弈,还是为了利益。我们也不必低看那些名企大厂。适应既有的政策环境或政策变动,竭尽所能走出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子,本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事实上,每次有外部压力,中国企业最后都能逆袭。欧盟这次恐怕是又要帮中国企业升级了。
欧盟的条例且搁一边,这一波的新闻舆论中,让笔者感触更深的却是,怎么这一次,这些名企大厂们的行动是如此的迅速有力。正式发文只是寻常,保障新规执行到位的措施甚至有“一到下班时间,HR就开始挨着部门催促大家抓紧时间下班”,“周六不准来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饭食”……
事实上,当年,“996福报”的说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全社会的挞伐;不要内卷、不要加班的声音,多少年前也已经响成一片。咱中国,尊重人性且把企业做的极好的案例亦有,比如“快乐自己,幸福自己,造福社会”的胖东来,比如把利润的分享权直接派发给了劳动者、上下同欲的华为。近年来,去胖东来学习取经的团队,是一波又一波。华为更不用说,国内很多企业高管、老板讲管理,谈格局,必称华为;各类分析、研究华为模式和如何学华为的文章书籍也出了不少。但学了就学了,说了也说了,见真章的时候,却少有真正的行动。一句老掉牙的顺口溜“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不动”,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现象。甚至,在一次企业家访谈中,当面对“请老板们多关心员工休息休闲需求”的提问,某著名企业家的回答却是:“你可以打辞职报告,可以回去休闲,没有问题。我觉得是自己的选择。”
对比一下这一次的“强制下班”,突然悟了——上述种种,讲得再响亮,学的再深刻,也就是“触及灵魂”;但“强制下班”面临的却是“触动利益”。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尽管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来源于利益,来源于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或许,这也是近年来,“获得感”一词屡被提起的根本原因。再说反内卷,曾经的论述是“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显然是“触及灵魂”;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却已然是“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当然是要“触动利益”。
马克思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取。” 霍尔巴赫也曾指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先哲的深刻阐述,再一次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