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经开区纵览·综合 2025年03月31日

百岁老人心跳过慢晕厥

无线“马达”为患者注入“心”活力

  

  

  

  

  本报记者 杨泠

  本报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将一枚形如胶囊、重约2克、“待机”12年的无线起搏器通过穿刺孔植入患者心脏,以确保心律稳定、泵血功能正常。近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组团队为一名101岁的心动过缓老人开展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在刷新手术患者年龄纪录的同时,标志着该院在起搏器植入领域达到了更高的专业水准。

  百岁抗战老兵心跳过慢晕厥

  安装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3月25日上午8时多,叶老先生坐在江大附院心内科病房的椅子上休息,此时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很难想到一周前才接受过心脏手术。

  由于叶老先生听力欠佳,为了便于顺畅沟通,陪伴在身侧的儿女递过去一张纸片,老人看了看纸片上“现在感觉如何”的问询笑了起来:“做完手术恢复不错,现在感觉非常好!”

  叶老先生是一名抗战老兵,晚年身体一直还算不错。但就在3月9日,老人突发晕厥,还因此摔伤了腿,家人带他到当地医院就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其心跳过慢,且存在停跳现象,其中一次停跳时间长达7秒钟。情况危急,为求进一步治疗,家人将叶老先生送至江大附院。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通常是每分钟60至100次,当心跳过慢时,就会因心脏供血减少,导致全身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乏力、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

  “结合当时的检查结果,我们判断老人晕厥的原因,与心脏老化有很大关系。”江大附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正南介绍,对于此种情况,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安装心脏起搏器,在必要时及时释放电脉冲,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节奏。经过起搏电生理组团队的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叶老先生具备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

  植入胶囊大小“心脏马达”

  重量约为传统起搏器的1/10

  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以往常规的治疗手段是起搏器植入术。该术式需要在患者锁骨下方做切口,进行静脉穿刺。但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面临四大问题:其一,超高龄患者必然存在血管变异、闭塞,手术时导管难以正常推进;其二,起搏器植入术在局麻下进行,多数高龄患者的听力、视力均存在问题,术中配合度相对较差;其三,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的老人,起搏器安装过程中,心脏受到刺激会诱发心跳骤停;再则,老人术后切口恢复比较困难,很容易发生感染。

  综合考虑叶老先生的年龄、血管情况,以及手术耐受情况,医生最终决定为其开展植入风险相对较低的无导线起搏器。

  姜正南向记者展示的无导线起搏器,外形酷似一粒普通胶囊,重量大约2克,仅为传统起搏器的1/10左右。“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在于,通过血管变异可能性极小的股静脉穿刺,手术创伤和感染风险显著减少,而且手术操作时间较短,利于患者配合。”姜正南说,除此之外,无线起搏器的电池寿命也很长,预计可达到12年左右,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可靠的起搏支持。

  3月18日,叶老先生接受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姜正南通过导管将这个迷你“心脏马达”输送至患者心脏的特定部位,并牢牢固定在心肌上。20分钟后,手术完成。术后第一天,老人就可以下床走动,起搏器参数一切正常。而由于该起搏器体积小、重量轻,叶老先生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为心律失常患者

  提供全新治疗选择

  从“切口”到“小孔”,从“方盒”到“胶囊”,从20多克到2克……随着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开启了心脏起搏治疗的新时代。目前,江大附院心内科已经开展该项手术数十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悉,江大附院心内科一直紧跟心脏医学领域前沿,锚定“精准诊断,微创治疗”目标,努力让心脏疾病患者重获健康与希望。

  姜正南介绍说,对于一些符合手术指征的特殊心律失常患者,比如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严重消瘦患者、严重肺气肿患者,以及对美观有较高要求者等,无导线起搏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相信无导线起搏器将在心内科医疗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注入‘心’活力。”姜正南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