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巫彤 陈瑶
在位于茅山风景区的苏南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激光切割机吞吐着蓝色火焰,机械臂精准焊接,流水线上的工人熟练操作……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严晨(见图 巫彤 陈瑶 摄)。这位“80后”车间主任,用15年时间将这家手工作坊式的企业,改造成现代化智能工厂,自己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镇江市劳动模范。
苏南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制造工程机械门锁、铰链、窗框等。2009年,严晨刚进厂时,车间里还是用锤子敲打、焊枪嘶鸣的传统生产模式。工人靠经验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生产效率低,精度也难以保证。“那时候的产品精度不稳定、返工率很高,客户经常抱怨。”严晨回忆道。
不甘于现状的他,开始钻研自动化技术。2015年,他力主引进第一台激光切割机,工人们却质疑:“这玩意能比得上老师傅的手艺?”严晨没多解释,而是带着团队日夜调试磨合,不仅让设备精度达到了最佳状态,更让整个生产流水线运转效率提升3倍。如今,车间已配备了3000瓦、6000瓦、12000瓦等不同功率、行业领先的激光切割设备,焊接工序也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每年节省成本超200万元,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2023年,公司接到一笔出口俄罗斯的机械门锁订单,由于使用环境特殊,客户要求产品必须经受极寒考验。当时,企业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只能外送检测,不仅费用高,周期还长。严晨坐不住了:“我们必须自己有检测的能力!”
他牵头组建实验室,引进高低温交变试验箱、振动测试台等设备。为了验证产品性能,他亲自守在试验箱旁,模拟俄罗斯的极端气候——从-40℃到40℃,循环测试整整一周。“数据拿到了,心里才踏实。”最终,产品顺利通过验收,拿下了200万元的订单。
如今的严晨,依然保持着“技术控”的习惯。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行业期刊和设备说明书,手机里存着各种智能制造的学习视频。“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停步。”他说。
今年,他被评为镇江市劳动模范,但在他看来,荣誉不是终点。“接下来,我们要引入更智能的生产管理系统,让工厂的‘大脑’更强大。”严晨的目标很明确——让传统制造走向“智造”。
从抡锤子的“铁匠”,到操控机器人的“智匠”,严晨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不止于吃苦耐劳,更要敢于创新、追求卓越。在他的带领下,这家扎根茅山老区的企业,正以智能化之笔,书写着从制造到“智造”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