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兰 本报通讯员 张俊
“我们南边平台的雨水沟经常淤积堵塞,之前都没有人问。现在居民只要在微信群里‘点单’,‘红色管家’马上就来解决!”近日,家住东吴路60号的郭师傅对古城社区的变化赞不绝口。
这样的转变,是京口区大市口街道古城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破解无物业小区治理难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社区党委通过组织联动、机制优化、阵地联用“三维发力”,有效破解无物业小区治理难题,实现社区治理水平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聚合力,从“无人管”到“共治理”
社区党委发挥“大党委”核心作用,建立“社区党委-支部书记-红色管家”三级服务体系,14名支部书记担任片区“红色管家”,定期巡查飞线充电、危墙危树等安全隐患,协调解决楼道垃圾清运、居民矛盾纠纷等问题,弥补开放式小区无物业管理的不足。
社区通过组建3支富有物业服务特色的志愿服务队,推行“居民点单、管家派单、服务队接单”模式。今年以来,已累计解决楼道照明灯损坏、管道堵塞、楼顶排水沟淤积等问题30余件。社区还联合40余家商铺、企业、共建单位成立“红色物业联盟”,根据成员专长和经营特点,为居民提供家政、维修等服务,同时联盟每月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义诊、理发等多种便民服务活动,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
优机制,从“被动应”到“主动解”
社区构建“线上网格群+线下走访日”双轨收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通过“需求清单”精准对接、“服务清单”高效落实、“项目清单”长效推进,形成“收集-分类-办理-反馈”闭环模式。截至目前,社区已累计受理群众诉求50余条,提高了群众参与社区共治积极性。
社区优化协商机制,针对居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需求,组建由社区干部、法律顾问、党支部书记等组成的“家门口的幸福”工作组,实行“每月一议一实事”制度,先后解决垃圾清运、绿化修剪等多件民生问题,落地实施花山湾二区22号扶手安装、增设桥梁厂大院广角镜等5个为民服务项目。
强阵地,从“单一型”到“功能型”
社区以“阵地效用提升”为突破口,按照“资源整合-功能拓展-效能转化”的工作思路,全面激活“红色阵地”服务效能。合理规划布局党群服务中心,利用图书室、健身房、舞蹈房等多个功能室,进行多方位的服务输出。目前来党群服务中心的舞蹈团队增至10支,社区活动单场参与人次超过50人,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还积极引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链接居家养老食堂与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推出“健康+膳食”理念,细分家庭简餐、三高餐食、营养特色餐等多种选择。目前,日均订餐就餐量近100份,顾客复订率90%以上,让老人享受到了专业化的膳食服务,有效解决辖区老年人“吃饭难”“吃不好”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