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5年07月22日

“红”动平山,绘“融城”新卷

  

  本报记者 孙晨飞 本报通讯员 鲍丽娇

  

  走进润州区官塘桥街道平山村安置小区,道路整洁、设施齐全。老人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心地聊天,孩子们在健身广场上嬉戏玩耍。这个从拆迁安置村发展起来的新型社区,如今正以党建为引领,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平山村党委通过思想铸魂、机制创新、先锋示范“三位一体”工作法,推动社区党员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以前总觉得拆迁后没了土地就没了根,通过‘融城微课堂’学习,明白社区就是咱新的家。”老党员朱祥林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党员的心声。平山村党委精准把握党员思想动态,实施“双轨赋能”工程。一方面构建“云端+实体”教育模式:“云端”依托网络平台开设“融城微课堂”,定期推送城市社区治理、法律法规等课程,累计发布学习资料200余期;在安置小区“驿家人”党群服务站开展专题讲座,600余人次在“‘典’亮生活”“安全能力提升”等课程中提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融城大讨论”,党员们带头破解物业管理、电动车充电等城市治理难题,在思想碰撞中完成从“乡村思维”到“城市意识”的跨越。

  “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村里的组织生活从没落下过。”青年党员廖静通过微信党支部参与组织生活后点赞道。平山村党委推行“村社联动”组织生活制度,对跨区域居住的党员实行“原村党支部+安置社区临时网格党小组”双重管理,通过主题党日联办、组织生活轮值等方式,确保教育不断线。“参加志愿服务既能积分,还能兑换服务,这劲头更足了!”党员邵斌展示着自己的“积分银行”卡。社区推出积分管理制度,对党员参与社区服务量化评分,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

  村党委坚持把安置社区作为党员作用发挥的“主战场”,构建“示范岗+攻坚队+调解团”的立体服务网络。设立“党员示范岗”90余个,党员在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工作中亮身份、做表率,成功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60余起。如今,党员带头、群众跟上,一幅“融城同心、治理有序”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