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法治周刊 2025年07月24日

上半年执结2140件,到位金额3.32亿元

丹徒法院让真金白银“落袋为安”

  

  

  

  本报通讯员 陈怡 本报记者 张驰川

  

  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是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的关键一环。

  今年以来,丹徒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坚持“如我在执”理念,全力破解执行难题。1月至6月丹徒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3026件,执结2140件,执行到位标的额3.32亿元。

  

  织密查控网络 高效寻人找物

  

  充分利用“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查控系统,法院对被执行人名下银行、证券、车辆、不动产等信息进行不间断轮查,对被执行人行踪轨迹、消费习惯等碎片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精准勾勒其活动“画像”,为执行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终于找到你了!你以为躲来躲去,我们就找不到了吗?”某次执行中,干警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线索,得知被执行人李某日常使用一辆非其名下的车辆。通过分析该车辆近期行驶轨迹,发现分布在某个夜市附近,遂推测李某可能租住在周边小区。执行团队随即前往各小区门岗,通过输入车牌号进行排查,最终精准锁定了李某的租住地址并上门将其找到。后经执行干警释法明理,李某履行了全部款项。

  

  全力执行攻坚 实效回应期盼

  

  骨头案、钉子案,往往牵涉复杂的历史背景、尖锐的利益冲突或真实的“执行不能”。攻坚克难,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将心比心、善意文明,寻求最大公约数。特别是关乎基层群众生存生活的涉农执行案件,更需要借助府院联动协调机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某返还鱼塘行为执行案涉及时间跨度长、鱼苗迁移困难、群体利益维护等多重难题。法院联合镇政府、司法所和村委会等力量,通过五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的谈判,终让被执行人按时迁走了鱼苗,归还了鱼塘,也得到了相应补偿。其他村民的农田灌溉也将不再受到鱼塘的影响,各方权益都在执行环节得到了实质保障。

  

  聚焦“急难愁盼” 守护民生冷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那些看似标的额不大的民间借贷、劳务纠纷、物业费纠纷等案件,背后承载的是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

  丹徒法院定期组织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周”“小标的 大民生”专项执行行动,集中力量攻坚一批拖欠劳动报酬、抚养费、交通事故赔偿款等案件。

  就在今年春节前夕,一场暖心的“涉民生”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活动中,73名申请执行人终于领到了期盼已久的150万元案款(见图 陈怡 摄)。

  当执行干警将款项发放到大家手中时,一位拿到被拖欠工资的工人紧紧攥着一沓沓现金,激动不已:“谢谢法官!真没想到年前能拿到这笔钱,这下能踏踏实实过个好年了!”

  

  判后答疑疏导 执前化解增效

  

  “源头治理”是破解“执行难”的治本之策。丹徒法院将工作做在执行立案之前,通过强化督促提醒,深入了解未履行原因,再次进行法律释明与后果告知,积极寻找促成履行的突破口。

  某起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经法院审理,判决由某建筑公司向某材料公司支付工程款7万元及利息。两家公司均未上诉,但建筑公司迟迟未履行给付义务,材料公司申请强制执行。审理法官得知此情形后,决定再次组织双方进行判后答疑。

  交谈中,法官进一步把法理讲明,把后果说清,把利弊讲透,真真正正让建筑公司服判息诉,现场将款项转账至材料公司账户,材料公司也当即撤回了执行申请书。

  接下来,丹徒法院将继续在查人找物的精准高效中展现智慧,在攻坚克难的担当作为中传递温度,在兑现小案权益的细致入微里守护民生,在执前督促的源头治理上彰显主动。让判决书上的文字,真正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化为实质解纷后的和谐安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