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5年08月18日

为流浪者撑起夏日“遮阳伞”

  

  

  本报记者 朱秋霞 杨紫婷

  本报通讯员 贡洪慧

  

  三伏天里的镇江,行道树投下的阴影时而扩张,时而收缩。而在并不为太多人关注的角落,一把无形的“遮阳伞”下,是给特殊群体准备的清凉。自6月19日起,我市启动2025年“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为流浪乞讨、临时遇困人员筑起“高温避风港”。

  一张车票,帮他踏上回乡路

  近日,来自湖北某地的李某在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踏上了返乡的火车。

  38岁的李某从老家出来找工作,因中介失信,辗转几个城市都未能找到工作,身上钱财用尽,又无亲友可以投靠。一天未进食的李某,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市救助管理站求助。

  “太丢脸了,工作没找到,还没钱回家了……”见到救助站工作人员,李某说。工作人员立即为他送上矿泉水和食物,并耐心宽慰。和工作人员一番交流之后,李某决定先回老家。工作人员立即为其准备返乡车票以及途中需要的食物、水等物资。临行前,李某红着眼眶说:“这天气热得让人发慌,你们的贴心帮助让我难忘。”

  对于市救助管理站来说,“夏季送清凉”是每年夏季的一个“常规动作”。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正云介绍,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市救助管理站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分析高温天气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影响,针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偷被骗等临时陷入困境的人员,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夏季送清凉”工作方案,明确救助范围、重点区域、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救助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多点突破,构建救助新格局

  有条不紊的救助工作,依托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工作新格局。

  2024年6月,我市被民政部确定为108家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之一。当年9月,我市以镇江市困难群体基本民生保障联席会议的名义出台了《镇江市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等1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在市救助管理站设立试点工作专班,多点突破,构建救助新格局,探索创新救助模式。

  当前,市救助管理站与南京、常州、襄阳等地建立跨区域协同救助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丹阳、扬中、句容等县级站签订帮带协议,推动业务标准化建设;与市人社局共同打造“党建+救助+就业”模式,构建起“救助-就业”的全链条帮扶体系;深化与公安、城管部门合作,实现流浪人员轨迹实时监测;与市区警务站达成合作意向,将建立两站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线索即接即处、救助无缝衔接;与卫健部门合作,开通绿色就医通道;与城管交通部门合作,建立了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还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模式。依托“镇合意”APP开发的“街面救助”模块,今年4月已上线运行。市民可通过“随手拍”实时上传求助线索,推动救助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型。

  共同参与,筑起“高温避风港”

  专项行动期间,市救助管理站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每日分组排班进行街面巡查。在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耐心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于不愿意进站的人员,详细告知救助政策和联系方式,并留下足够的防暑降温用品,做好信息登记,以便后续跟进回访。

  同时,加强与公安、城管、卫健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救助工作合力,共同为流浪乞讨人员撑起“遮阳伞”。

  在加强街面巡查救助的同时,市救助管理站还通过优化站内服务,为入站接受救助人员打造清凉“避暑港”。“我们提前对站内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正常运行,为受助人员提供舒适、清凉的居住环境。”李正云介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站内储备了充足的夏季衣物、食品和药品,满足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在岗在位,及时接受电话咨询、处理求助线索;对站内受助人员加强健康监测,密切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送医治疗。

  据统计,自“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开展以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12人次,发放防暑降温用品70余件,其中,寻亲成功2人。本次行动将持续至9月15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